全國三八紅旗手,山東省三八紅旗手,山東省十佳大學生村官
大學生村官張廣秀同志的事跡很樸實、很感人。她全身心為村民服務,身患重病不忘本職,用真誠贏得了大家的認可。要注意總結宣傳張廣秀同志這樣的先進典型,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奉獻才干、鍛煉成長。
———2011年2月14日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
習近平兩次為她“點贊”
張廣秀,女,1986年1月生,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羅莊街道辦事處橋西頭村人。2009年7月畢業于魯東大學政法學院,當年8月考取大學生“村官”,到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福新街道壚上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職務。在擔任福山區福新街道壚上居民區主任助理兼團支部書記期間,張廣秀服務群眾,以實際行動贏得黨員干部群眾好評,并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山東省三八紅旗手”、“山東省十佳大學生村官”等稱號。
在村官任上,張廣秀堅守“為百姓跑腿,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把村主任助理干得有聲有色。2010年9月,張廣秀被確診為急性白血病住院治療,在醫院仍惦記著工作。
張廣秀的事跡和病情經媒體報道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習近平、李源潮、姜異康等中央和山東省委領導作出重要批示,對張廣秀扎根農村、無私奉獻,全身心為村民服務,身患重病不忘本職的精神給予高度評價,號召向張廣秀同志學習。習近平還曾兩次為她“點贊”,并以她的事跡勉勵廣大大學生村官:促農村發展,讓青春無悔。
“先做村民,再當村官”
2009年8月,22歲的張廣秀從魯東大學政法學院畢業后,被組織部門派到壚上村擔任村主任助理。她是福山區第一批大學生村官,也是壚上村史上第一名大學生村官。
“我是雀躍的。”張廣秀在“村官日記”里,曾這樣記錄自己第一天上任的激動心情。從進村第一天起,張廣秀就天天寫日記。這400多篇日記,都收錄進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黨建》雜志社編撰的《大學生村官張廣秀》一書。不過,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會有差距。她很快發現,農村工作的繁瑣復雜超出她的想象,“時常手足無措”。
為盡快熟悉情況,在時任壚上居民區黨支部書記王子龍的幫助下,張廣秀挨家挨戶走訪,和村民拉家常、干農活;聽不懂當地方言,就拉著本地人同事鄒瑜教自己。兩個月后,“彪呼呼”、“歹飯”,這些福山方言她運用自如。
2009年底,村婦女主任侯華送了她一輛自行車。張廣秀珍惜地稱之為“小寶馬”,每天騎著它走村串戶,有機會就幫群眾代辦一些“跑腿活”,從收水電費、報銷家電下鄉補貼費用,到組織老年人體檢、領取老黨員貢獻獎等。她甚至還做起了“孩子王”,義務去村幼兒園給孩子們講故事、做游戲。
有次放學后,有名家長遲遲未來接孩子,她一直耐心陪到最后。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再小的事,哪怕是走上幾十里路,她都樂意去做。
張廣秀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村官工作比較瑣碎,對村里事要“門兒清”,作為外來者,要想真正融入這個村,讓村民拿你當自己人,就得先當“村民”再當“村官”。
在一次次“跑腿”中,張廣秀也逐漸“跑”進了村民心里。在村里,提到張廣秀,幾乎每個村民都說“那是個好姑娘”。在村里生活了60多年的王大媽就住在村委會隔壁,對這個總是笑瞇瞇的小姑娘印象深刻,“一點兒都沒有大學生的架子”。
“她給小鄉村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青春和激情”
福山是“中國大櫻桃”之鄉,壚上村又是有名的大櫻桃種植村。
“她給小鄉村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青春和激情”,老支書王子龍曾這樣評價自己的助理。像眾多普普通通的中國鄉村一樣,壚上村雖地處經濟較為發達的膠東半島,但在一些方面仍重復著“古老的歌謠”。比如,村委會的工作,事事都要手寫。
張廣秀一來,凡是能用電腦處理的工作,都大包大攬下來,很快就把村民家庭及個人信息等進行了電子化整理,改變了以往用的時候翻箱倒柜的傳統做法。

一年時間,張廣秀先后參與了新農保登記、村民土地證和房產證登記、醫療保險費收繳等跟村民息息相關的工作。同時,她對村里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建立數字化資料庫,開展網上教育教學,使村務工作全面實現了電子化辦公。
壚上村村民說,種植大櫻桃是他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因此,上崗沒多久,張廣秀就開始關注村里的大櫻桃種植情況。她常鉆進村里的櫻桃園,跟農戶學習種植知識,了解老鄉的實際困難,幫忙收櫻桃、賣櫻桃。沒多久,她還冒出個大膽的想法,自己承包幾畝地種櫻桃,在實踐中摸門道。為了讓實踐更具操作性,張廣秀主動參加了市里和區里的大櫻桃種植培訓班,帶著鄉親們的問題問計專家,記了一大本筆記,解決了不少種植難題。
在張廣秀自己撰寫的一份以大櫻桃為課題的《大學生村官創業規劃》中,分析了壚上村大棚櫻桃以“熟人經濟”為主的銷售情況,并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就大棚櫻桃設施栽培、管理、銷售方面進行規劃,提出了新的銷售鏈條設想,比如進行網絡營銷、進軍知名大超市等。
王子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除了做一些領導安排給她的活,張廣秀自己還會主動地去研究和解決村里的一些問題”。
在張廣秀的日記本里,也記滿了諸如“村里有條小路難走得很,要想辦法修一下”,“老鄉們平時的文化生活太匱乏了,要搞個農家書屋,讓大家農閑時間去那里看看書、充充電”等事項。
如今的壚上村,在多方努力下,平整的水泥路面一直修進了村,村委會里以張廣秀名字命名的“廣秀書屋”,也在各界人士的義捐下擁有近萬冊圖書。
“面對死亡,我還有另一種選擇”
2010年8月底,鎮上要求壚上村將村民的健康檔案整理好,7天之內完成。全村有760人,一人一表,工作量巨大。
這個任務落在了張廣秀頭上。她夜夜加班,脖子疼得厲害,有時只能歪著頭工作。張廣秀在她的日記里寫道:“這股疼是我多年來未曾體驗過的。沒體力,干著急,咋辦?”
從那年9月起,“疼”字開始頻頻出現在張廣秀日記里。素來身體很好的她并未將這些不適放在眼里,為了不耽誤工作,這本日記的邊邊角角都寫滿了她對自己的激勵,“疾病并不能阻斷我的工作”、“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疼得實在受不了,她就唱歌,一首自編的歌曲“明天會更好”,不知唱了多少遍。
在病痛中,張廣秀堅持完成了全村村民的健康檔案、防疫安排等工作。就在打算回臨沂老家看病的前一天,張廣秀仍加班到晚上9點多。
然而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種“疼”竟會危及她如花的生命———參加工作才400多天的張廣秀被診斷為急性白血病。接下來是更頻繁的痛苦折磨:化療、骨髓穿刺、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輸液,但張廣秀并沒有被打敗,不論是對前來探病的人,還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病好了,我還要回去做村官”。
然而,面對來自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愛,除了感動,張廣秀開始深感不安。“我就是個普通的大學生村官,我做的事情都是應該做的,很平常,很多人做得比我還好。”她開始向每個前去探望她的人竭力解釋。時任福新街道工委副書記孫麗娟,曾在《大學生村官張廣秀》一書中回憶,在與她的電話里,張廣秀哭著說不愿接受社會捐款,“欠了這么多,我覺得過意不去”。
不幸中的萬幸,2011年2月,張廣秀接受了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因為恢復良好,同年6月,張廣秀又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并主動提出和福山區委組織部續簽了3年協議,成為同一批中唯一留下來繼續工作的大學生村官,兌現了她在病中的承諾。
2013年6月17日,張廣秀重返闊別了33個月的村官崗位。
榜樣的力量也一直都在。在中共福山區委組織部,時常能見到90后大學生村官前來匯報交流的身影。“張廣秀是我們的榜樣,這種力量會一直鼓勵、鞭策著我們,是壓力也是動力,不敢有一點松懈。”福山區委組織部組織科張姓科長說,他自己也是“村官”出身。作為張廣秀曾經的“幫帶人”和大學師兄,福山區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荀永平談到張廣秀時,也很佩服她在病中的堅強豁達,“小姑娘性格開朗,有個很樂觀的心態,不然她的治療效果也不會這么好。”
(摘自《長江日報》,耿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