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是他讓剛剛復出的鄧小平一錘定音:今年就恢復高考!于是,受盡摧殘的中國教育最早送走了寒冬,迎來了明媚的春天。30多年來,人們由衷敬佩鄧小平撥亂反正的魄力,也不會忘記一位敢于說真話的知識分子———武漢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查全性,他是當年第一個當面向鄧小平建議恢復高考制度的人。
當面向小平同志諫言“恢復高考”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等要職,主管科技和教育。7月29日,鄧小平指示教育部召開一次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他說,要找一些敢說話、有見解的,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才華的教學人員參加座談會,而且這些人與“四人幫”沒有牽連。
7月底,武漢大學校領導蔣蒲和崔建瑞通知化學系52歲的副教授查全性,說上面安排他到北京開會。“我當時既不知道開會的內容,也不知道有哪些人參會、會議日期有多長。‘文革’發生后沒機會上講臺,一直在實驗室搞科研,事先對會議內容心中無數,所以沒做準備。”
8月1日傍晚,查全性坐飛機來到北京。
到北京后,與會者被安排住在北京飯店的老樓。那時,查全性發現出席會議的有吳文俊、鄒承魯、王大珩、周培源、蘇步青、童第周、于光遠等著名科學家以及科學院和教育部的負責人。
8月4日早晨,神采奕奕的鄧小平邁著穩健的步伐來到人民大會堂臺灣廳,親自主持召開了有3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教授以及科學和教育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
8月6日下午,清華大學黨委負責人憂慮地說,現在清華的新生文化素質太差,許多學生只有小學水平,還得補習中學課程。鄧小平插話道,那就干脆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還叫什么大學!
這席話令查全性感同身受,他在筆記本上原本寫了一個大綱,此時卻受到會議氣氛的影響,激動地站起來,面對鄧小平慷慨陳詞:“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它的作用,就像工廠原材料的檢驗一樣,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當前新生的質量沒有保證,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不高,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不是沒有合格的人才,而是現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們改進了招生制度,每年從600多萬高中畢業生和大量的知識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萬合格的學生是完全可能的。現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據了招生名額。”
查全性越說越激動,痛陳當時的招生制度有4大弊端:埋沒人才;卡了工農兵子弟;助長不正之風;嚴重影響中小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今年招生還沒開始,就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后門。甚至小學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學不需要學文化,只要有個好爸爸。”查全性發言時情緒激動,全場鴉雀無聲。
查全性頓了一下,繼續他的慷慨演講。這時,人們發現鄧小平不時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查全性建議:“大學招生名額不要下放到基層,改成由省、市、自治區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統一考試,并要嚴防泄露試題。考試要從實際出發,重點考語文和數學,其次是物理,化學和外文則可以暫時要求低一點兒。從語文和數學的成績,可以看出學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維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廣大青年有機會報考和自愿選擇專業。應屆高中畢業生、沒有上過高中但實際達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報考。”
查全性一言既出,舉座嘩然。因為就在這次座談會召開前夕,當年的全國高等學校招生會已經開過,招生辦法依然沿用“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16字方針,有關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談會開始的當天送到鄧小平手中。也就是說,1977年按照老辦法招生幾乎已成定局。
沒想到,鄧小平聽完后,向查全性點點頭,然后環視四周問道:“大家對這件事有什么意見?”吳文俊、王大珩等科學家表示贊同。查全性的發言得到了大家的響應,人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補充著他的發言,大家的心情也越來越激動。這時,時任教育部長的劉西堯說:“原來想今年文化程度要求達到高中畢業,名額分配到縣。自由報考問題,我贊成南翔同志的意見,但馬上要做,還要具體化。”鄧小平問劉西堯:“今年改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吧?”查全性趕緊插話:“還來得及!今年的招生寧可晚兩個月,不然又招20多萬不合格的。”
最后,鄧小平拍了板:“既然今年還有時間改,就堅決改嘛!把太原招生會議的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這涉及到幾百萬人的問題,要拿出一個辦法來,既可以把優秀人才拿上來,又要不致引起波動。你們研究一下,這個方法應當找出來。要求質量;重點學校要統一招生;允許報3個志愿,到校后再分專業。今年開始就改,不要等了。”
話音剛落,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是座談會第一次鼓掌。
“幾句真話”讓教育的春天回歸
那次座談會開始時,查全性等人以為,像鄧小平這種身份的領導人,能夠在開始和結束時各來一次,頂多再講幾句話,就很不錯了。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會議期間,除了有一個半天小平同志有外事活動,非得走不可,就給大家放了半天假。在會議中的大部分時間他基本上是聽,偶然問一兩句關于一些具體事實或者聽不清楚的,他不作指導性的發言或者是希望大家談哪一方面,他都不說,就聽大家談,很少插話”。這種氣氛讓大家意識到,“小平同志很有誠意,是想解決一些問題”。
扔這個“炸彈”之前,查全性也不是完全沒有顧慮。因為廢棄高考、實行推薦上大學,原先都是毛主席決定的,而當時“兩個凡是”的旗幟還在高高飄揚,說這種話無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他最后還是決定將真實意見說出來。
“如果說了,興許會起一定作用,冒一點兒風險還是值得的;如果不說,錯過這種機會太可惜了。小平同志拍板說‘今年就恢復高考’,這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楚。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倒也不是預先帶了一個框框要在這個會議上恢復高考,他的確是聽了大家的意見以后,然后根據這個情況馬上作的判斷,而且是效果非常重大的這么一個決定———當年恢復高考。”查全性強調說,“實事求是地說,我談出來的意見一點兒也不新奇,可以說,絕大多數老師的心里話都是一致的。經過兩天討論之后,我就有個感覺,這個會議上有可能會解決問題,盡管不是絕對的把握,但是比較有把握。”
當場拍板的這個決定,贏得到了全場的鼓掌,很多學者熱淚盈眶。
當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根據鄧小平指示制定的《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文件規定:廢除推薦制度,恢復文化考試,擇優錄取。
1977年冬天,舉行了至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570萬學生報了名,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兩季考生達到了1160萬人。這些考生,從山村、漁鄉、牧場、工廠、礦山、營房、課堂奔向考場。多少人的命運由此改變,中國的教育事業也迎來期待已久的春天。
(摘自《見證共和國往事》,余瑋、吳志菲著,當代中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