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全球經貿跨境交易往來日益頻繁,全球化趨勢明顯,很多高凈值人士或大型跨國企業的高管通過離岸或境外的安排,在身份上進行轉換。巧妙地利用各個國家的稅率落差和信息不對稱,進行積極避稅的行為,對此各國政府均投以高度的重視。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為遏制跨國企業規避全球納稅情形,近期各會員國達成協議,于2014年2月發布共同申報準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CRS),并于2015年10月發布15項跨國企業“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之行動計劃,通過聯手的方式,各國政府開始同步進行稅制改革并徹查避稅活動,全球反避稅時代正式宣告來臨。
CRS的交換模式
CRS與美國FATCA法案及Intergovernmental Agreement(IGA)的精神相似,旨在建置各國間(非美國)的互惠自動稅務信息交換機制,為各國政府提供標準化與低成本的信息交換模式,要求全球的金融機構提供歸屬國納稅人的賬戶信息和該賬戶的孳息(孳息(Fructus):民法法律概念,指由原物所產生的額外收益)。

未來在CRS的規范下,各國政府可通過立法的方式,強制金融機構執行盡職調查及申報。其范圍與涉及層面相當廣泛,對金融機構而言,包含內部控制、法令遵循及業務發展等等皆應受到全面檢視。各國政府若想同步貫徹CRS,進行信息交換,必須簽署多邊稅務行政公約。并在公約規范下,進一步簽署主管機關協議以進行信息交換。中國國家稅務總局也在今年6月底發布《關于完善關聯申報和同期數據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簡稱42號公告),讓稅務機關更易判斷企業是否有避稅手段。42號公告的重點在于所需交換數據的多少,未來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從9張表擴增為19張表,同時要求提供同期數據,包括全球檔案、當地國檔案及特殊事項檔案等三層檔案結構,另外,OECD建議繳交國別報告的集團為年營收7.5億歐元以上的。但中國規定,若本身是居民企業,則必須提供跨國企業營運收入狀況、利潤、資產及員工數等詳細資料報告,這也顯示出落實CRS的決心。
避稅將不能如愿
除此之外,10月14日大陸國稅總局也發布《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正式啟動對境內“非居民”的銀行賬戶進行全面清查。依照此項政策說明,截至2016年12月31日,個人在中國銀行賬戶存款,只要超過人民幣600萬元,就會被列入調查名單。而到2018年,不管賬戶里有多少錢,只要是非居民,賬戶都會受到監控。稅務總局強調,未來按照《管理辦法》的要求,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將從2017年1月1日起對新開賬戶展開盡職調查。不過對于個人來說,在新開金融賬戶時僅需額外填寫一份聲明文件,表明其稅收居民身份。而對企業而言,需要聲明是否為中國稅收居民、非居民或者消極非金融機構。雖然臺灣目前尚未簽署CRS,但未來大概率也會加入;如此一來,臺商在大陸個人賬戶內的資金,將和其他國家一樣,受到高度監控。先前在大陸境內或離岸注冊公司中,都有隱性的收入,這些收入最終都是放置于大陸境內銀行的個人賬戶中。未來全球進行稅收信息交換的浪潮一來,臺灣個人要想避免各種納稅的作法,也不再能如愿。
CRS將促進FO健康發展

從各類金融商品的防杜(如境外保單的遏止)到全球反避稅法案的實踐,中國政府也積極地將財富管理納入規范化監管范圍內,并且十分明確地支持共同申報準則(但當中的公平性也必須被重視,須一視同仁而非“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但從個人的財富規劃以至于企業或家族的財務規劃角度而言,筆者認為是樂觀的。換言之,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也唯有在這樣的土壤中才有可能真正地發展起來。由于共同申報準則杜絕了憑借單一商品或稅務設計獲益的可能性,必須通過專業的律師和專業人士進行合理合規的整體稅務規劃,這時家族辦公室協調各方資源的優勢就十分明顯了。正視個人、家族以及企業間必須共同面對的財務問題,進而傳家、傳業、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