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覬覦私有化回歸的中概股如同霜打的茄子般蔫了。很多海歸創業者寄予厚望的戰略新興板被無限期擱置,連借殼上市、跨界重組也被亮紅燈。
回流A股夢因外匯卡殼
在美股退市,目前中概股多選擇要約收購方式,即大股東通過要約收購獲得足夠多的股份,使其控制的股份達到目標公司總股份的90%以上,然后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注銷注冊。
這種私有化收購,需要巨額的外匯,其中絕大多數是美元。而在國家外匯儲備減少、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動蕩不安的當下,像奇虎360那樣,動輒近百億美元的私有化資金,又怎么可能被輕易放出境?
面對外匯難以匯出的窘境,奇虎360公司卻堅稱,自家的私有化進程一切順利,在外匯管理方面,也還在繼續與國家外管局溝通。而看著這一切,分眾傳媒的江南春,估計會額手稱慶自己的捷足先登。
2013年5月24日,江南春與凱雷投資、方源資本、中信資本和光大控股,共同以35.5億美元的交易金額,完成私有化,報價為每股存托股票(ADS)27.50美元。不過與360抵押本部大樓籌資不同,江南春的底氣更足一些。雖然有傳聞稱分眾傳媒曾借貸17億美元,但江南春自己透露,當時公司賬戶上就有12億美元現金,真正額外需要借的資金只有5億美元。
那時候,國家外匯儲備還很充足,人們擔憂的是這些錢怎么花出去,別老是趴在賬上。因此,像分眾傳媒這樣海外私有化并回歸A股的項目,估計歡迎都來不及,更不要提刁難。
同人不同命。誰也想不到,僅僅3年時間,中概股私有化項目在外匯管理上的待遇,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國內資本監管晴轉多云,那么,人民幣基金參與境外私有化前期是否已沒戲?“也不盡然,只要項目運作規范,資金來源透明,被批準的可能性還是很大。”一位曾參與這類人民幣基金運作的私募人士,這樣告訴《CM華夏理財》記者。
華興資本的魏山巍也比較認同這一觀點。據他介紹,目前,市場資金在“出境”上主要有3種方式:一是經常項目下股利支付或服務費支付,二是資本項目下償還外債、外資企業減資清算和境外直接投資等,還有就是內保外貸以及類似的變形。實際操作上,不同情況走不同的路,而不同的路壓力也不一樣,有些會被審核得更嚴格一些。比如,分紅和償還外債目前看相對審批更容易,而對外直接投資肯定相對審查更嚴。“目前看私有化的案例里,不同的案子情況都不太一樣,比如虧損的公司自然沒法分紅,原來如果沒有做外債登記,自然不能以還債為由換匯。大部分項目中,對外直接投資和內保外貸仍是主要模式。”
以此來看,境內人民幣基金出境的口子,并沒有完全封死。畢竟,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開放的中國,又怎么可能把打開的國門再度封閉起來!只要規范透明,中概股回家的路費,還是能換成美元匯出去的,就看這些人民幣基金等不等得起。
水深坑多的“殼”盛宴
中概股回歸A股的出路,不外乎IPO、借殼上市與掛牌新三板。一位參與過這類殼買賣的券商人士私下透露,新三板流動性太差,正式IPO時間太長,變數太大,排隊指不定到猴年馬月,所以,借殼上市就成為很多中概股的不二選擇。
殼生意,在中國股市是一個奇葩的存在。前一段時間,中概股回歸正火爆時,A股市場上的殼炙手可熱,很多賣殼者坐地起價,有的一天就漲1個億。
“這只殼30億,你們愛要不要!”今年4月初,在上海陸家嘴一家江西風味飯店的包廂里,一位專做A股上市公司殼生意的掮客,面向《CM華夏理財》記者與幾位券商、私募等圈內人士吹噓。“你們還別不信,每天問我要殼的電話幾乎不斷。”

其實,賣殼賣的就是IPO批文的價值。“中國市場是準入制,A股IPO資格就像北京戶籍。企業進入A股市場,就等于外地人拿到北京戶籍,孩子就可以讀北京學校,享受相應的其他待遇。”一位深度參與奇虎360私有化進程的業內人士這樣比喻。“如果IPO搞的是注冊制,誰愿意白花30億元借殼費呢。像新三板,掛牌費用最高時也不過120萬,有時候,券商還提前墊付,哪像主板這么金貴。”
正因為如此,買殼賣殼現在已成為圈內最火爆的生意。有的人,早些年就以資產重組的形式,進入一些中小盤上市公司。這些人控股后,會將自己手中上市公司的業務、債務認認真真梳理一遍,把它們變成很干凈的殼,然后就坐在那里,待價而沽。
但中概股回國借殼也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陷阱。就連分眾傳媒CEO江南春這樣圈內公認的精明人,登陸A股時也在借殼上栽了個大跟頭。
2014年底,分眾宣布借殼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宏達新材。不料16天后,宏達新材董事長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無奈之下,分眾傳媒只能實施借殼七喜控股的第二套預案,錯過了那波牛市的高峰。對此,江南春深感遺憾,“借殼過程中不僅要清查債權債務,還有投資重組并購項目是否存在潛在糾紛和未披露的事實。”
江南春說得簡單,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市場上的殼,你不知道它跟別人簽過什么協議,有哪些隱形的債權債務,有哪些投資人已經潛伏進去,這些人有沒有代持。這一切,不是深諳國內資本市場內幕的人,根本就搞不清楚里面的門道。
5月5日,去年8月停牌的萬里股份終于復牌,這宣告搜房網的“花式借殼”接近完成。“搜房的案子是圈里談論比較多的。首先,萬里股份這個殼比較干凈;其次,搜房CEO莫天全只是把大部分資產分拆回來,但搜房海外公司并沒有下市,充分利用兩邊市場優勢,爭取估值的最大化。”一位很接近搜房核心層的人士,告訴《CM華夏理財》記者。
就在搜房復牌當晚,圈內傳出監管層收緊中概股借殼上市的風聲。一時間,相關概念股紛紛大跌,剛復牌的萬里股份也遭受池魚之殃。復牌后,重慶萬里股價在第四個漲停板上就被打開,根本沒有世紀游輪復牌時連續20個漲停板的幸運。
“對監管層的態度,市場的解讀有很多。”魏山巍表示,“應該說‘炒殼’并不完全是中概股回歸造成的,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總共就二十來家,其中符合借殼條件的更是少數,只是目前市場都把中概股回歸當做一個‘炒殼’的噱頭。對于繞過借殼審批去做的并購交易(類借殼),監管機構的審核有偏嚴的趨勢。在這個時間,一定不能挑戰現行的立法原則和立法實質,一旦挑戰失敗,很可能被卡在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