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馬奈草地國際俱樂部舉行的“畫境與心境”分享活動上,老樹講詩、講畫、講人生,暢聊詩畫與感悟。老樹算得上是個“網紅”。從2013年開始,他就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表創作的詩畫,他用古體畫搭配上打油詩來調侃現實生活,深受網友喜愛。老樹本名劉樹勇,生于山東臨朐,畢業于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眼前兩碗米飯 心中一粒飛鴻
嬉笑怒罵的開場方式符合老樹率真的品性。他說:“本質上人活著是沒有意義的。”乍一聽,感覺這人有點厭世,其實不然。這正是他面對真實人生的態度。老樹覺得,人一旦明白這一點,就會想得很通透,心胸變開闊,遇事兒就會坦然。盡管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心中也時常會焦慮不安,不過,這一切對于老樹來說,隨遇而安似乎可以全部概括。就像他寫的那樣:放下貪世念,一蒿赴江湖。無可無不可,天下皆通途。
在老樹眼里,人活著就應該像水一樣,流到什么地方就該是什么形狀。這種淡然處世的心態,不代表他生活得無憂無慮。作為一名大學老師,他自己也很難停下腳步去追求心中那種閑適安寧的生活方式。所以,當現實與理想相背離時,心中便充滿焦慮。不過,在老樹看來,焦慮并非一無是處,反而是他表達欲望的源泉。所以,面對焦慮的現實,他選擇在詩和畫中尋找心底的那一份安寧。
“畫里那么悠閑,生活卻忙忙碌碌,怎么可能達到?!因為沒達到,所以才缺什么補什么。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人就一直處在焦慮狀態。我覺得焦慮是常態,誰都一樣,我也一樣。我不可能像畫里那么悠閑。但身體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人不能不存夢想。”當有記者問他是否能接近畫中的狀態時,他回答道。
與其跟人糾結 不如與花纏綿

詩和畫是老樹追求悠然淡泊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他畫中的人物都是一個穿著長衫,戴著草帽的古代人,畫中的景色也都充滿鄉村氣息和人情味兒。看似簡單的畫作,卻都是老樹人生閱歷的表達。“我從小生活在魯中丘陵地帶的鄉村,北方的大部分植物、動物,包括山水的空間變化,都是我日常經驗的一部分。”
比如,老樹畫一株野草的時候,在大多數人看來這僅僅是株野草而已,但對于他而言,這株野草卻有一段自己的故事。回眸童年,老樹放學后采豬草是最要緊的事兒,所以,這些豬草讓他記憶深刻,在作品創作時,畫中就承載著他的回憶和人生閱歷,就連作品中的題詞也詮釋了他當時的感受。
老樹的畫在微博上之所以能博得眾多人的喜愛,主要與他順心而為的創作風格有關,他也從不理會那些專業原理和技巧。“其實過去我與他們一樣,很緊張,看重這個形式,那個規范。后來我想明白了,畫畫不就是自我表達么?最好的表達,就是簡單通俗地說清楚。放膽說,放膽畫,就行。”老樹說。所以,在過去所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心摹手追的表達方式也顯得極為重要。
老樹畫作中所呈現出的意境便是他心境的寫照,與他人無關。面對紛擾的世界,要想“與花纏綿”,原本就不該摻雜外界的俗物。
打通雅俗高下 從來無古無今

如果說老樹的畫作是他生活經歷的描述,那么他畫中所表達的悠然淡泊的畫境,則透露出生活經歷帶給他的眼界和格局。
現在的老樹在大學任教,他曾經下過海,玩過陶瓷,學過攝影。種種經歷讓他變得超然和灑脫,不再像以前那么急躁不安。老樹說,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過得糾結,主要是因為他們經歷的太少。經歷多了,人就豁然開朗了。
有了淡泊的人生態度,還要把自己從種種束縛中解脫出來。對于表達來說,創造力的源泉本就來自于自由,而不應受到條條框框的約束。所以,自由的表達方式是他不懈的追求。
他曾說:“有人說我是從現代穿越到古代,其實一切都是個人經驗,哪有穿越?我們都把時間和空間看得太重而已。明白了這個,才會獲得無比的自由。”
當突破束縛的芥蒂,老樹在創作中努力找尋誠懇的態度,不在乎他人的評價。他說:“我認為別人的認可不重要。我過去是溢出的欲求,在慢慢經歷過一些事后,就有了自信。”
心態平和了,不管是自由表達的追求,還是誠懇態度的追求,落腳點都是自在之境的追求。把心向往之的那種悠然淡泊的生活方式,通過自己的作品淋漓盡致的表現,即使現實有再多無奈,作品也能帶給他心理上的撫慰。就像他畫的,“有風吹過平野,有花開在山前。不聞世間大事,獨自播種秋田。”
人常說,人生本就碎夢一場。可有人夢得拘謹糾結,有人夢得迷失自我。而老樹最終在他的詩畫中,擺脫俗世的紛擾,把那種怡然自得的理想生活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