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影視和網絡文學被BAT瓜分殆盡之后,音樂成為互聯網巨頭們在文化產業繼續廝殺的新戰場。數字音樂率先遭遇追捧,蝦米、天天、網易云音樂紛紛被收購,海量版權在短時間內被瓜分殆盡,而且價格越推越高。巨頭們在音樂行業的IP爭霸,還順帶著解決了幾十年解決不了的大規模盜版問題。
不過在線音樂的盈利能力一直是最受詬病的地方,拿到了版權,并不意味著可以迅速變現。與收購版權的巨額付出相比,圍繞著音樂產品本身的廣告收入、用戶收費、電信運營商流量分成可謂是杯水車薪,想在固有商業模式下賺錢,基本沒什么文章可做。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掌握明星和演出資源。只有這二者才真正具備強大的變現能力。
鑒于此,收購或參股明星經紀公司也就成了必然,所以騰訊投資Keyeast,百度攜手韓國SM公司。意圖自然是從線下獲取足夠的利潤,用來支撐產業格?局。
歌曲、明星、演出都可以視作音樂行業的IP,圍繞這些IP進行全方位開發,才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譬如何炅,就把自己的歌曲《梔子花開》打造成電影出售,雖然最終票房不是很令人滿意,但至少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此前2014年的電影《同桌的你》作為先行者,片名直接取自高曉松創作的校園民謠同名金曲。“水木年華”也專門成立公司,意圖將其經典歌曲《一生有你》改編為電影。相信不久的將來,根據音樂IP創造的影視產品會大行其道,蔚然成風。
進入一個產業就要做全產業鏈布局,這是不二的法門。直接購買大IP固然風險系數較小,但付出代價也大,創造IP并養大育肥,才是更劃得來的買賣。資本必然會將手伸到音樂產業的基礎—音樂創作和歌手制造,從明星和作品兩個方面掌握整個音樂生態的IP生產流程。
獨立音樂、世界音樂、民謠、搖滾、電音等小眾音樂品類的原創資源,向來是主流音樂市場的育種基地,小眾音樂的大眾化,小眾歌手的明星化,形成了音樂行業的生態進化鏈條。音樂IP的盛放,讓這個鏈條具備巨大的商業價值—它會帶來新的音樂活力和大量粉絲導流,從而源源不斷地為音樂產業提供滾滾財源。搖滾歌手許巍、汪峰的主流化便是典型事例。
資本觸角伸到獨立小眾音樂供應商,在去年已如潛行在地下的野火,今年浮出地面漸成燎原之勢。多家機構排隊給摩登天空送錢,瞄準的自然是摩登手中眾多的成熟藝人資源,不過據說沈黎暉并不急于接受各路人馬遞上的“肥肉”,還在待價而沽。以民謠演出和創作為主營方向的十三月文化,則憑借“民謠在路上”累積的巨大粉絲群和品牌效應,以及橫空出世的戲曲跨界項目“新樂府”,贏得了資本市場的矚目。善于打造民謠生態鏈的十三月,去年推出全新民謠演出產品“大冰和他的朋友們”,主攻校園,一年巡演300場,與500余所高校建立聯系,不僅擴張了受眾領域,更提早布局了未來利潤增長點。
除了摩登天空和十三月這種資深“老炮兒”深受資本市場青睞之外,一些新興的小眾音樂團體也迎來大把機會。上過《新聞聯播》的年輕音樂社群“眾樂紀”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優秀的創作內容和新時代的營銷手段得到業內人士的激賞?!氨姌芳o”創始人陳鴻宇和投資人接觸也非常多,資本介入指日可待。這也說明了一個趨勢,資本的全產業鏈戰略沒有死角—不僅要砍伐一片森林,而且要把育苗種樹的事兒一手包圓。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資本的深度介入迅速改變了音樂行業的固有格局,熱錢助力之下,蒸蒸日上的好時節指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