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這是每年房產銷售的黃金時段。但今年的樓市卻異乎尋常,從初春開始一直到8月,幾乎所有一二線城市的樓市都是人流如潮。買房就像2015年春天的炒股,已成為地地道道的全民話題。隨著地王不斷出現、房價不斷上漲,不少觀察房價波動的剛需族們,紛紛跑步入市,說是恐慌性購房一點也不夸張。
房改近20年來,對于那些曾經錯失買房機會的人們特別是剛需族而言,《大話西游》中的這段話可謂刻骨銘心:“曾經有一份真摯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直到失去的時候我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能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一定對她說:‘我愛你?!绻欢ㄒo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而房子正是這些人心中永遠的痛?!禖M華夏理財》嘗試以老北漂劉歡(化名)周邊人的買房故事,反映近20年來中國樓市及其買房人的喜怒哀樂。
2000年前后那些幸運入市的剛需族
劉歡是一個老北漂,今年來京恰好20年整,見識了中國房改20年來的完整過程。作為資深媒體人,他不僅采訪過顧云昌這樣的房地產協會負責人,也與任志強這樣的地產大腕對過話,更親眼目睹了身邊一茬茬同事買房賣房的悲歡離合。
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制度貨幣化。一開始,確實很少人主動掏自己的腰包,拿真金白銀去買商品房,大部分人還期望能搭上福利房的末班車。而實際上,大多數體制內的家庭,包括那些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的員工確實享受到了房改福利,也為家庭經濟打下有房子的基礎,過上相對幸福的日子。劉歡當時還沒到媒體,而是在一家臺資電子公司上班,他的頂頭上司,北京市一家電子研究所的所長,就在1996年前后退休,花了幾萬塊錢,在團結湖附近買下單位原來分配給他的一套兩居室。這位老所長當時說的話,劉歡記憶猶新,他害怕單位回頭把自己住的房子轉賣,老了沒地方住,所以趁政策允許,抓緊籌錢把房子買下來。單位同事中,北京本地人大都與父母在一起住,只有一個全家從外地下放回京的小伙子,家里沒房子,正在談戀愛,整天著急賺錢買房。而像劉歡這樣的北漂,幾乎全都沒有在京買房置業的意識。后來大家各奔東西,也不知那位老兄買房沒有。
1999年進入一家中央級媒體后,劉歡逐步接觸到各類財經界人士,開始更多關注樓市。工作中,接觸了京城的一些開發商。那時,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房產的真正價值。2000年,天鴻集團(首開公司前身)開發了一處樓盤,價格每平方不到2000元,公司業務人員滿城推銷,卻還是無人問津。為此,劉歡曾經采訪過時任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的顧云昌,就商品房的市場前景進行討教。作為房地產市場化的推動者之一,顧云昌還是挺看好商品房前景的,他認為,未來絕大多數人將通過市場買房來解決居住問題。可惜,顧先生的觀點還是沒有能讓劉歡意識到房地產市場化的真正意義與財富價值。
2001年春,劉歡所在的那家經濟周刊編輯部同事中不少人開始醞釀買房。那家周刊的主編也是外地來京的,他在北京亞運村買了房,這位當時剛30出頭的江蘇小伙子,可能是當時外地來京最早的購房者之一。當時買房最積極的是兩位女孩子,都是來自東北,一位是已婚的準備要孩子的記者,另一位是等待結婚的美編,兩者可謂實實在在的剛需。后來,她們不約而同地在十里堡附近的一個小區買到自己滿意的房子。劉歡記得很清楚,首付是3成,房價是每平米3600元,相當于自己當時一個月的工資。除了這兩位,同單位一些業務員也開始在十里堡附近買房。實際上,這家周刊能在北京堅持下來的老同事,幾乎全都斷斷續續在京城買了房,有一位跳槽到市場化媒體工資比較高的湖北哥們,還一口氣買了兩套房。
那會兒,劉歡手頭也有一些積蓄,如果下決心買房,親戚朋友借借也能湊夠十幾萬元的首付。但他當時正癡迷炒股,覺得炒股來錢快,因此,沒有跟隨同事們一起在京置業。后來股市暴跌,連續走熊5年,劉歡炒股的本錢幾乎賠個干凈,而那些買房的同事們的房子卻在不斷升值。事后想起來,劉歡真是悔不當初。
2005年前后那批置業意識覺醒者
時光如流水。2001年后,劉歡所在的編輯部人員斷斷續續離開那家周刊,大家流散四處,只是偶爾保持聯系。直到2005年末股市有所起色時,不少同事才又開始聯系劉歡這個老股民,咨詢一些炒股問題。
這幾年間,劉歡換了幾家單位,后來到了一家財經媒體。那幾年,報紙上經常見到樓盤銷售廣告,劉歡更是不時接到售樓小姐電話。那些電話,他一概掛斷。這期間,京城房價雖然有所上漲,但還不算離譜。2001年- 2005年,朝陽區房價均價每平米從3800元漲到5800元。雖然漲幅也達到52%,但畢竟是4年間緩緩漲上來的,房子整體財富效應也不明顯。那時,雖然大部分昔日同事都在京城安家了,劉歡也沒有感到太大壓力。但事后回顧,劉歡還是有些后悔。正如一個有名的段子,“想想工作的十幾年,誰都騙過我,就TMD房產中介沒騙過我,他們十幾年來一直苦口婆心地騷擾我讓我買房,說房價一定會漲,我沒聽,如果上天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不會掛你電話?!?/p>
2005年,北京樓市也開始起漲。這時,由于基數較大,房價上漲的財富效應開始顯現。那時,劉歡所在單位一位女領導,因為孩子大了,開始琢磨買房。她看中的是雍和宮附近的一處新樓盤,單價每平米9800元;后來又發現青年路附近的羅馬家園,每平米只有5800元。她希望能再跌一些;兩個月后,她發現羅馬家園的房價不跌反漲,11月份,已漲到7800元。眼看形勢不對,她當機立斷,在房展會現場刷卡,以3成首付買下一個90平米左右的二居室。與此同時,這家市場化媒體不少員工,開始四處看房:一位編輯在望京橄欖城買下一個60平米的一居室;一位業務人員在東六環附近,以每平米4800元左右買下一套兩居;而一位年輕的編輯,資金不夠,在燕郊以每平米3000元買下一個90平米左右的小三居……
因為炒股失敗,劉歡這時已經基本喪失了在京城買房的能力,因為他已經湊不齊3成的首付。更悲劇的是,單位一位女同事,手頭資金與那位女領導差不多。那位女領導買房時,多次勸她一起買房。但這位女孩子卻沒有聽,而是把這十幾萬元錢投入其姐姐在京城開的服裝生意。結果,那位大姐不是做生意的料,不到兩年就把姐妹倆的本錢全部虧光。差不多8年后,這位女編輯以每平方近3.5萬的價格在羅馬家園附近,買了一個50平米左右的大開間,首付3成就要50多萬。
事實證明,過去這些年,什么投資都趕不上買房。尤其是剛需族,能湊夠首付的情況下,當機立斷買房應該是不二的選擇。
2008年后越漲越追的購房者
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不僅讓A股指數創下6124點的歷史新高,股市帶來的財富效應,也讓不溫不火的一線城市房價開始飆升。以北京朝陽區為例,平均房價從2005年末的每平米5800元,一氣狂漲到2007年底的每平米13000元。每平米過萬的房價,讓許多平時不怎么起眼的普通白領,因為飆升的房價,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
這樣的財富效應,震懾了像劉歡這樣以往不怎么在意房價上漲的一大批租房者;而伴隨房價飆升水漲船高的首付金額,也一下子將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的購房門檻大幅提高。不知不覺間,有沒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一下子成為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們之間的一道分界線。
2008年的次貸危機,只是讓國內一線城市的房價閃了一下腰。2008年底,隨著4萬億救市政策的出臺,一度回落的房價仿佛坐上了火箭,一發而不可收。還以北京朝陽區為例,這里的平均房價,從每平米11000元狂飆到2010年底的28000元。最玄乎的是北京通州區,在北京市政府東移的傳聞下,全區均價從2008年底的每平米6000元,一氣漲到2010年底的24000元。這樣的漲幅,已經不是地球人所能想象的了。
2009年初,劉歡來到一家剛創刊的理財雜志。湊巧的是,編輯部里的小伙子小姑娘們,有房子的差不多都是在通州。因為燕郊太遠,而通州房價之前較低,所以家中有點積蓄的編輯記者們,差不多都在通州買了房。一位來自廣西的女記者,眼看人家都買房,就與男朋友商量,傾兩家之力,以每平米8000元左右的價格,在通州北苑地鐵口附近買了個90平米的兩居,總價差不多80萬。一個周末,這位女記者還特地邀請大家去她的新家玩,南北通透的房子,劉歡印象特別深。
2010年底,一次聚會時,劉歡所在的編輯部的主編開玩笑說:“現在的北京只有兩類人,有房的與沒房的?!彼f,房子就像是一張車票,有房的人持票登上了時代財富快車,沒房的只能眼巴巴地在地上看著那些人乘車飛馳而去,從而被這個時代落下得越來越遠。
事實上,2010年后,由于房價均價高達2萬以上,除非因緣際會賺到首付款,京城樓市已基本上與普通北漂們沒有關系了。漲吧,反正漲多少都是買不起。不僅北漂,那些北京土著,一個不小心,可能也成為無房一族。比如,那些拆遷時貪圖貨幣補償而不愿要房子的北京老居民,后來不少人就因為錯失買房機會而再也買不起房。

“一個北京人,1984年為了圓出國夢,賣了鼓樓大街一個四合院的房子,湊了30萬,背井離鄉到意大利淘金……風餐雨宿,大雨送外賣,夜半學外語,在貧民區被搶7次被打3次……辛苦節儉,如今已兩鬢蒼蒼,30年了,終于攢下100萬歐元(人民幣768萬)打算回國養老享受榮華!一回北京,發現當年賣掉的四合院現中介掛牌8000萬,剎那間崩潰了……”這樣的段子,生活中其實也有不少原型。因為從2010年以后,北京的房價似乎就沒有怎么跌過。
2014年,熊了近7年的中國股市再度火爆。這一次,臥薪嘗膽多年的劉歡,傾全力投入其中,并在2015年5月底成功逃頂。這一回,他再也沒有猶豫,用股市中賺的錢立即在通州買下一套90平米的小三居。雖然這一回3成的首付,已遠超2001年其當年同事買房的首付款,地段也遠沒有朝陽十里堡的位置那么好,但好歹算是在北京置業了。
令劉歡想不到的是,7月完成網簽后,北京市政府東遷的消息就正式發布,8月份通州就開始限購。這以后就不用說了,地球人都知道,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再次發瘋了。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蘇州、南京、合肥、廈門這樣的二線城市的房價也開始發瘋。時至今日,似乎整個中國都陷入狂熱的買房大潮中。有人說,眼下的樓市就像去年5000多點時的股市,真的如此嗎?但剛需們,特別是二線城市的剛需們,可能再也不敢坐等下去了。20年來前輩們痛失買房機會的經歷,已經讓他們徹底堅信: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