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膠州境內的氣候、地理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對于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試圖從膠州歷史地理的變遷角度,尋找歷史足跡,從中找出一些遺留的痕跡,為今日膠州乃至青島的社會發展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膠州地理;氣候變遷;百姓生活
膠州,地處山東半島西南部,膠州灣西北岸。位于北緯36°00′~36°30′,東經119°37′~120°12′。膠州南部、西南部為丘陵地區,海拔在50~229.2米之間,面積466.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7.1%;北部、東部為平原地區,海拔3~50米,面積792.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2.9%。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由229.2米降至3米。東臨膠州灣西岸,境內有八條河流直接匯入大海。
據史料記載,今日膠州,夏、商時期,膠州為萊夷之地。周初至春秋,膠州東為莒國,西為介國之屬地。秦置瑯琊郡黔陬縣。隋以膠水取名置膠西縣,漢置祓國及計亓、柜、邞、黔陬等縣,晉置城陽郡,北齊置平昌郡,隋置膠西縣,唐改板橋鎮,北宋重置膠西縣,元至清設膠州。1913年撤膠州改為膠縣,1945年析置膠南縣。
幾千年來不僅膠州境內的行政名稱、區劃有所變化,而且山川地理、氣候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當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膠州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至今仍保留著新石器時代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于一體的大莊遺址、趙家莊遺址、三里河文化遺址等。從趙家莊遺址與三里河遺址的考古發掘來看,當時氣候濕潤,降水充沛。在趙家莊遺址的窖穴中發現了370粒炭化稻米。雖然年代久遠,但稻米紋理清晰,大小不一,有的殘存稻殼。另外,還發現了可能與稻作有關的遺跡,如蓄水坑、縱橫交錯的水溝等。在高緯度地區發現幾千年前的水稻,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大量炭化稻米和稻作遺存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距今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膠州地區已經開始大量種植并食用水稻。
直到20世紀40年代,膠州西南的丘陵地區還種植穇子這種喜濕作物,這說明即便是70年前的膠州地區降水較多。另外,膠州北部和東部的平原地區因為雨水太多,多種植高粱;因高粱桔長、耐澇,浸在水中也可生存。與膠州北部相鄰的高密東北鄉,因雨水多,地勢低洼而遍植高粱,這也為莫言的寫作提供了鄉土素材。隨著降水的減少,膠州除了海邊灘涂上近些年作為稀罕物種有水稻之外,其他地方無論水稻還是穇子早已不見蹤跡,高粱也日漸稀少。
在縣城南郊的三里河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貝殼、魚鱗及魚骨,并在膠州西南三十里的杜村丘陵地區發現的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海蠣子皮,這都說明當時海產品是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考古發掘以及地質考察說明,當時的海岸線比現在近得多,所以人們方便到海邊捕撈和采集。可以推測出,進行近海采集與捕撈應該是膠州先人當時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如今,隨著海岸線的不斷后退,除了直接臨海的鄉鎮之外,膠州其他地區的經濟活動與海關系不大,食用海鮮的數量也不太多,只能算作日常餐飲的點綴而已。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歷史上膠州的氣候變化與當地農業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地理的變遷對膠州經濟社會影響可謂大矣。
明朝以前膠州灣的西海岸線直抵膠州縣城。據歷史記載,在宋元祐三年,也就是1088年,板橋鎮(今膠州縣城)成為膠西縣治所,并設立了密州板橋市舶司,主要負責山東半島與南方以及高麗的海上貿易事宜,成為北方唯一的海口要地。《宋史》記載:“膠西當寧海之沖,百貨輻輳……時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貨,價增十倍。全誘商人至山陽,以舟浮其貨而中分之,自淮轉海,達于膠西。”當時千船萬帆云集膠州灣,在膠州灣北岸的板橋鎮碼頭上進出口的貨物堆積如山,市舶司衙門前外國客商進進出出,酒肆、旅店隨處可見,集市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自唐設立的板橋鎮,倚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到宋代已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港口和商貿重鎮。明清以來,隨著膠州灣的不斷淤積,海水外移,河道淤塞,膠州城的港口地位被據其東南20里的海邊地點塔埠頭碼頭所取代。塔埠頭港在煙臺、青島開埠之前,為山東的主要港口之一。直至清朝末年,進出的船舶主要來自寧波、福建、浙江和江蘇等地,成為膠東一帶重要貿易集散地。1900年后,隨著膠州灣的進一步淤積,帆船很少來港,海岸線后撤,先是板橋鎮港口消失,然后清末塔埠頭碼頭消失,碼頭附近漸漸變成灘地。膠州海運貿易徹底消亡,膠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受影響。膠州之興敗皆因港而致。由此可見,地理變遷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膠州境內的氣候、地理等的改變,這對于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故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家園,就是延續生存,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張緒良,張朝暉,徐宗軍,等.膠州濱海濕地的景觀格局變化及環境效應[J].地質評論,2012(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