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學科相比,人們常把語文教學看作“高耗”,進而把“高耗”與“低效”聯系在一起,對語文教學橫加指責。當前,語文教學仍處于“低效”之中,但語文教學的“低效”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難以避免的,我們只能在主觀上將它減到最低或合理的限度。下面筆者擬就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方面,談一談如何減低“低效”或者說如何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要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優化課堂的結構
課堂結構主要由兩個環節構成: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本文重點談談教師的“教”。
1.課堂閱讀教學要有效,要求教師要熟悉學生的情況
尊重、重視學情,以學情為前提來確定教學內容的難易度,學生的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教學內容就應該有所不同。因此,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確定最需要教的是什么,這樣課堂閱讀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是否得當也影響到課堂結構的優劣
教師處理教材時要有清晰的文體意識,并根據文體來設計閱讀教學中的相關問題。要抓住閱讀理解的關鍵:寫什么、怎么寫。閱讀文本時,不僅要讀懂“寫什么”,還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因為“‘寫什么’是人人看得見的,‘怎么寫’對于大多數人卻是個秘密”,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課堂結構就可能處理不好,那閱讀教學的效果也就會打折扣了。例如,一位老師在上《美猴王》這課時,是這樣安排課堂結構的:一導入、二整體感知、三人物探究、四故事話西游(多媒體)。第二部分注重“寫什么”,學生對《西游記》比較熟悉,應該很快就讀懂了,第三部分備課時注重“怎么寫”,但在具體教學時卻以分角色朗讀,多媒體課件展示總結石猴特點來完成,教師并沒有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至于第四部分“故事西游”,那更是與閱讀教學無關了。因此教師不僅在備課時,而且在教學時都要抓住閱讀的關鍵,合適處理教材,這樣才能優化課堂結構,達到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二、要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必須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要給學生適當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對于文本閱讀而言,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整體感悟和細部賞析。因此,既要教給學生整體感悟理解的方法,又要教給他們細部賞析的方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1.整體感悟理解的方法
整體感悟理解也就是對文本進行整體認識的方法。在學生初步閱讀時,要教給學生通過對文本整體思路的梳理來把握文體內容的方法,如傳統小說教學應以情節入手,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理清文本思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山米與白鶴》等就可以這樣做。而“散文閱讀教學當以‘貼近作者’為綱,組織起‘世界’‘文本’‘讀者’的教學”,因此初讀時第一步應是理清文本寫了什么人和事。如《囚綠記》,課文講述作者與常春藤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文章從作者“尋找”綠色開始,依次寫了“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思綠”五個部分,引導學生把握這些就可以為下面的教學打下基礎。這樣就可以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2.細部賞析的方法
細部賞析即精彩段落賞析,它的落腳點在于詞句、段落上。這就要求教會學生一些常用方法,形成字斟句酌、揣摩推敲的閱讀習慣。如,品味《湖心亭看雪》“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就可以聯系韋應的“獨吟幽草澗邊生”,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來進行比較,品味張岱“獨”字的意蘊,得出賞析詞語之妙可運用比較法這一閱讀方法。又如《囚綠記》“囚綠”部分,作者在字里行間表現了對“綠”的極度喜愛,他的這種情感不是用類似于“我愛綠色”這樣直白的語句來表達,而是用一些很精妙的詞語來表現的。在作者動了囚綠的“魔念”之后,將它的柔條“牽”了進來,一個“牽”字讓人看到了作者對待“綠”的小心翼翼,就像是一個長者牽引著晚輩的那種呵護,在作者將“綠”引到他的屋內之后,他稱之為“綠友”,一字之差的意義并不在于數字的多少,而在于情感分量的變化。因此可得出賞析文段時,可以用咬文嚼字的方法來慢慢品味。
當然,學情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具體的閱讀方法的指導也會有所不同。此外,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取決于學生的閱讀量。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大量閱讀。
課改專家一再提醒:如果像以往的理解學習那樣,圍繞知識點、能力點,做大量的練習,就難以讓學生領悟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對人的影響是深廣的,有時是隱性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短時期不容易看出來。學生學習語文,接觸大量語文材料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建構的過程。
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會寫文章的人往往不是教師教的,是他自己雜七雜八地看。”這個“雜七雜八”地看對閱讀教學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水平一個不容忽視的方法。而要讓學生“雜七雜八地看”,首先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如在課堂上讓學生盡情地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鼓勵他們課外去自主閱讀。其次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要讓學生明白,閱讀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們之所以要閱讀,并不僅僅是因為要考試,而是因為我們要融入生活、了解生活。閱讀可以提高生活的質量,要讓學生把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逐步變為自己的閱讀需要。葉圣陶先生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指“自己能夠讀,自己喜歡讀”。如果學生在課內課外都能夠讀、喜歡讀,那么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
以上從優化課堂結構、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三方面來談如何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期望將語文閱讀教學的“低效”減至最低或合理的限度。
參考文獻:
[1]韓雪屏.語文課程有效教學的理論基石:教育心理學[J].語文教學,2009(10).
[2]李海林.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思路[J].語文學習,2010(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