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人民幣,可以在紐約近郊中產社區購買一間連排屋,或者于公立學校在全紐約排名居前的Bayside地區,買到一套面積110平方米左右的兩房兩衛。如果把后者出租,租金回報率在4.8%左右,約相當于國內一線城市租金回報的3倍。
如果你有更充足的預算,1000萬可以在美國很多地區買到獨立屋,居住宜人。但從投資角度,除了自用式的住宅外,也可關注紐約等大城市地區的多套間公寓樓。美國大城市租房市場火爆,在利率走低的背景下,房租收入可為房東帶來一筆可觀的固定收益。
“包租婆”每年凈賺5%
次貸危機期間,大批房主因資不抵債而失去房產。這樣慘痛的經歷令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并改變了美國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他們較少考慮自己購房,更多選擇租房居住。需求改變促成了美國很多城市—特別是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租房市場的火爆。
在全球低利率的情況下,投資美國房產,已成為一種固定收益投資方式。如果足夠精明,租金回報率超過6%也是可以有的。
在紐約市五大區中,年輕人最向往的布魯克林Williamsburg地區,以及接近紐約同長島分界線的狀元學區Bayside,都是“收租”的好去處。
Bayside地區臨近海灣,公立學校在全紐約排名居前,屬于華裔移民家長最多考慮的區域之一。這里是典型的城郊中產階級社區,距離曼哈頓大約18到20公里。住宅以單家庭獨立屋居多,但也能找到性價比不錯的公寓。公寓均價在70萬美元左右,兩房兩衛面積約108平方米。以平均租金3000美元計算,租售比達5.15%,扣除各種稅費,凈租售比為4.8%。
Williamsburg是那些無力承擔曼哈頓高房價,但又向往都市生活的年輕人首選場所之一,距離曼哈頓地鐵只有1到2站距離。該地區平均房價約80萬美元,兩房兩衛的平均面積約60平方米,平均租金約4500美元,租售比6.75%,凈租售比高達6.0%。
當然,并非美國各地的房產都能帶來好的租金回報,不同地區不同房子也會有所不同。整體而言,紐約、波士頓、洛杉磯這類大城市地區的多套間公寓樓,具有不錯的回報率。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堪稱全美最大的“房東”,目前共管理超過1000億美元的商業房產,其中很大比例就是各類公寓建筑。“一哥”的經驗自然值得借鑒。
投資這類商業地產,還可獲得“彩蛋”一枚。美國對這類商業地產的監管較為寬松,允許外國投資者購買,并能在美國申請購房貸款。一般支付40%首付之后,可以申請60%房貸,相當加了一倍杠桿。購買之后如果房價上漲,還能重新貸款,套現增值部分。
升息滅不了房價的火
1月雖是美國房產的傳統銷售淡季,但據全美房地產商協會(NAR)統計,受到加州為首的西部各州銷售猛增的帶動,全美成屋(即二手房)銷售環比增長0.4%,同比累計增幅達到11%,形成價升量增的健康上漲勢頭。
加息是懸在美國房地產頭上的劍,人們擔心它會成為美國房屋價格下跌的“導火索”。不過,美銀美林證券(BAML)最新報告認為,即使美聯儲進一步提升基準利率,2016年全年全美房價還將上漲3.6%。
其實,經濟學家對美聯儲短期內升息—至少在2016年之內,預期不大。原因很簡單,通常情況下升息是為了達到兩個目的,即抑制通貨膨脹和防范經濟過熱,但現實美國經濟狀況似乎還看不到這兩個苗頭。
更重要的是,即使美聯儲再次提升基準利率,對房貸利率也沒有直接影響。
美國房貸利率是以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為基準計算的。在歐盟及日本央行相繼推出負利率政策的背景下,若美聯儲繼續升息,會增加美元的吸引力,使全球資金涌入美國。這將壓低美國國債收益率,可能造成房貸利率不升反降。因此,在2015年12月份首次宣布加息后,美國房貸利率在短暫上揚后便回落,目前與升息前基本持平,甚至還略低。
據權威的標準普爾/凱斯-席勒(SP/ Case Shiller)20個大城市地區房價綜合指數,在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升息的壓力之下,2015年美國房價仍然上漲了5%。該機構同時預計,今年全美20個大城市地區房價會上漲6%,但依舊低于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中國購房者已經成為美國房地產的最大買家。根據美國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中國人貢獻的銷售額超過286億美元,占總銷售額近三成。在今年1月份加州房產的火爆行情中,中國購房者亦功不可沒。美國人口統計數據顯示,約有四成的華裔居住在加州,超過大紐約地區的三成比例。
年初,美國放寬了外國資本投資房地產的條件,主要是不再對外國養老金投資另行征稅,同時降低了外國投資者的購房稅率。以上措施被認為是美國政府為更多的海外投資者大開方便之門,并可能為中國人赴美購房火上添油。
雖說美國房價仍在溫和上漲,但也有一些信號值得關注。
據美國財經網站Business Insider報道,去年10月底,美國地產大亨Sam Zell旗下一家房地產投資基金公司Equit y Residential出售了超過23000套公寓,并計劃繼續出售另外的4700套公寓,將收益作為股息返還給投資者,而不是用于再投資。聯想到香港首富李嘉誠近年陸續拋售內地物業,轉投歐洲的舉動,兩者似乎包含著某個相似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