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內,除受臺灣影響改裝文化濃厚的福建外,蘇浙一帶改裝產業、氛圍也不能小瞧,兩省圍繞汽車改裝產業的工廠、作坊、門店多如繁星。在大有滬寧杭、小有蘇錫常的大中城市群中,常州是個特殊的存在,這不僅因為常州改裝市場的激烈競爭,更源于常州改裝市場,嫡系與旁支之間圍繞“發展主流”的明爭暗斗。
常州改裝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通過數字就可知一二,這個經濟居于江蘇中上的蘇南城市,現有大大小小3000多家改裝、零部件類企業,還不包括個體戶家庭作坊。今天這家出新品,意味著后天就有3000個同類產品競爭!在面對小企業、小作坊“抱腰攔腿”式的圍追堵截,大企業也無可奈何,價格和利潤一降再降,最終結果是質量下降,創新成本和風險提高,整個市場處于一種惡性循環當中。而對于4S店等采購方而言,除少數幾家龍頭企業外,整體上“常州制造”并不能算作一張光鮮的城市產業名片。
觀點一:突圍的路上,沒有捷徑。
而面對常州市更加側重前裝配套的汽車產業鏈整體規劃,改裝及零部件企業更像一個被忽視的群體,相比嘴含金鑰匙的嫡系,幾乎處于放養狀態的旁支——改裝及零部件產業,正在開始一場成為常州汽車延伸產業鏈的主流代表的“逆襲之路”。
常州改裝業:一群被忽視的旁支
常州是一座報表數據體現不出來的城市。汽車改裝、零部件企業大大小小3000多家,在為這個城市提供了幾十萬就業崗位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集體被忽視的尷尬。常州市兩屆政府城市發展側重雖有不同,但都重視汽車產業。以下摘自常州媒體公開報道:
“我們(鄭州日產汽車)公司重點發展SUV、MPV等系列乘用車,并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同時依托常州港一類開放口岸條件,將常州打造成為東風汽車公司重要的整車和零部件出口基地和新能源車戰略基地。”
“目前,新北區的上市企業累計達10家,新增星宇車燈、千紅制藥、維爾利環保、光洋軸承、東北電氣等5家企業,共募集資金41.69億元,永安公共自行車、華科聚合物已IPO報會;宏微科技、宏發縱橫等21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總數達34家,位居全市第一;鼎武養老、民生環保科技等323家企業在上海、江蘇等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中簡科技、亞邦齊暉等一批企業完成股改或新設股份公司,正加快進軍資本市場的步伐。”
很明顯!常州圍繞汽車產業的布局,一個字:“大”!目前來說,在前裝部分,常州市有不少優勢,如鄭州日產汽車、東風汽車,但后裝市場,尤其是對中小型企業的中長期規劃還照顧不到,處于自生自養的狀態。特別是知識產權方面的引導與保護不足,造成了現在產品同質化嚴重,再加上行業進入門檻低,惡性競爭后,低質產品充斥市場,這也是圍繞整車供應鏈,放由民間、資本自生自養帶來的副作用!
逆襲路險且遠:行業整合難度不小
老實說,常州的改裝市場從業人,都是一群努力拼搏的人,即使現狀讓他們的迷茫感很重。原因并不都在于市場不好,行業人的軟實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也讓未來幾年常州改裝產業“逆襲奪嫡”路面臨不小難度。
軟實力,不得不說到常州教育,雖然這幾年有所改善,但依然有許多不上大學的年輕人提前進入了行業。常州在教育板塊做得還是不夠,或者說人才真的是不夠!在環太湖三個城市中,蘇州和無錫都有211,唯獨常州沒有知名大學!尤其是相關專業,如車輛工程、通訊工程等專業在全國排名并不符合常州零部件基地的身份,這方面的空白在企業創新突圍方面的負面影響長久且深遠。任何行業在人才領域都不能放松。雖說后市場門檻低,但不代表不重視產業工人、專業人才、尤其是工業設計的教育水平。
觀點二:人才培訓制度和人才梯隊的建設是企業持續創新的先決條件
當然,行內的一些年輕的企業也有值得稱贊的地方,如在本次做客九州快訊《大咖說》的津鋮丁總,做為一個不到30歲的企業領導人,即便在一群70后老行尊面前,他也能保持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常州改裝和零配件圈子,很多年輕企業的沖勁是老企業上比不了的,年輕領導人對企業文化建設更加重視。我們在對行業進行分析思考時,應該有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否則新員工,尤其是年輕員工對企業融入感會很差,而這又直接影響到企業研發、生產、制造等人才梯隊的建設。
觀點三:現在你的企業是怎么樣的,看企業家在5年前是怎么做的。思維上你要轉變過來,要布局!
改裝市場競爭激烈,政府不作為,外無援手,內有憂患,只能自救!企業如何走下去?
看改裝行業領頭企業!
在拍攝《大咖說》系列節目時,與江蘇高標谷總聊企業布局,他說,在5年前就已經看到了現在的市場狀況,當時就進行了一系列的布局。
現在企業更多的是補課,企業家在市場的前景布局方面的不足,導致市場變化后的應變不及時。現在回頭看,大家都會說那時有多多少少預兆,這些說了都是事后諸葛亮,企業家要做的就是站在企業發展的前面看。現在有人還在為市場而苦苦掙扎,有人已經著手下一個五年計劃品牌化了,一步慢步步慢,你怎么能趕得上呢?
小結:常州市的大背景,雖有集散地的優勢在,但同時存在一些問題,改裝行業政府不重視,專業性人才短缺,以及企業習慣性隨機應變的經營理念,都不利于企業創新,走出困境。
他救不如自救:常州企業在著手布局
未來市場的平臺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現在大大小小的中間商都在整合平臺,或者被平臺所整合,如何突圍市場、如何做好服務、如何做好創新、如何做好品牌化等,都是企業家應著重思考的問題。
聯盟或行業協會、商會,目前來說,在政府力有不逮的情況下,抱團是最好的選擇,通過整合資源,互通有無,用集約化、平臺化、標準化的方式去解決突圍過程中,活力不足的問題,狼群戰術或人海戰術,在所有資源都對等情況下,總是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作為企業家,您現在應該思考的問題:行業標準的建立是趨勢所在,你跟不跟得上?未來的市場是平臺化,那么你的平臺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上平臺,還得自身要硬,做好自身硬功是核心。但是,你要知道平臺與平臺化是兩碼事。
觀點四:平臺化是什么?它是一種手段!它代表的一種互聯網本身的能力和思維。
產品的發展到底循著一個什么樣的規律在往前?其實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產品發展到某一個時間節點,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智能化、技術化發展,產品一定會由“一個工具”演變成為“一種服務”。也就是說,前者具有某種功能,就是簡簡單單的功能性產品,而后者的的確確需要解決用戶在使用這個產品的過程中衍生的需求。
那么,這種思想回歸到改裝行業,回歸到傳統改裝企業來說,它又是什么樣子的?你得去探尋用戶在使用這個產品的過程中真實的需求。改裝是個性化行為,至今沒有成為汽車時代的主流。有人說,汽車改裝行業可以成為下一個家裝行業,不管怎么發展,在上述新思維下,產品圍繞的核心一定是用戶需求的服務,不是說你有了更高效的B2B渠道,就不用考慮用戶需求了,要清楚的是,平臺化本質上也是依托產品存在的一種服務。
所以大家都說要提升服務,但是你所理解的服務與別人理解真的一樣嗎?平臺化代表互聯網本身的能力和思維,同時是一種服務思維,這種思維我放在了最后論述,我們回到平臺化這個話題。現在的平臺化的背后都是些新思維下的產物,比如我的產品寄托于某個平臺,企業的宣傳同期進行,企業文化的建立等等說到底都是一個品牌化的一個過程與手段。
結合自身的產品,探尋用戶在使用這個產品的過程中真實的需求,走定制化、一體化選擇。尤其是在大環境下,法律法規又不齊全,聯盟的行業標準未建立的前提下,上平臺是最好的選擇。
總結:常州改裝企業,或者說常州改裝行業如何在這場“奪嫡之路”突破重圍,成為常州市、蘇南地區的一張名片?改裝企業要結合企業自身特點,整合資源,強化自身,轉變互聯網思維,邁向平臺化,迎接品牌化,積極布局未來,明天的勝利贏在今天的布局上!突圍的路上,沒有捷徑,靠的就是服務!企業的發展道路上沒有捷徑,企業家自身的視野就是企業最大的武器。
最后打個廣告:如何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增強企業執行力?如何上平臺?上那個平臺好?更多詳情請關注《大咖說》系列節目,大咖告訴你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