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突破傳統單要素資源評價法,從地理學綜合觀出發,篩選構建多要素資源綜合評價體系,結合國土空間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分析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空間支撐保障能力。結果顯示,云南省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較大的資源環境壓力,資源環境效率性、規模性、結構性問題共存,組合豐度各異,區域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呈現不同態勢。國家和省級重點開發區經濟社會水平較高,支撐能力較弱,發展轉型壓力巨大。限制和禁止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支撐保障能力較強,但生態環境脆弱,資源開發難度大。
關鍵詞:主體功能;綜合觀;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F124.5;K9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1-5707-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1.067
The Study of the Space Support Capabil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n the Yunn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Chao,ZOU Min,WU Ying-mei,DONG An-tao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With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geography, breaking through resources evaluation method of traditional single factor, filters elements to buil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more resources, combining with the main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la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ing the space support capabil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n the Yunn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Yunnan facing greater pressure on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of efficiency, scale and structur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existing,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abundance and the support capability of region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esenting a different situation.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key developmental ares were having a high leve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ith the poor support and enormous pressure 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restricted and prohibited zones were lagging behi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strong support capability, b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fragile,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difficult.
Key words: main 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view; support capabil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Yunnan province
資源環境占有程度和開發水平依然是決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1]。2015年初,習近平云南講話指出云南省要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從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的角度看,云南省面臨著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重擔,主體功能區劃戰略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區域資源環境承載面臨著不同壓力。
國內外關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定性分析[2-4]和定量評價[5-6]兩方面展開。其中,定性分析過于繁雜且缺乏數據支持[7],而定量評價主要集中在對單一要素如水、耕地、能源、環境等要素的評價[8-11]。單要素評價方法的優點在于目標明確,能迅速建立精確模型進行研究[12-13],缺點在于缺乏對其他要素支撐和相互作用的認識,無法得出資源環境系統的綜合性特征[14]。從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的長期演變過程看,從古至今,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存程度最高和使用程度最為普遍的資源環境基礎要素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耕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和森林資源。這五大公用性資源環境是支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要素。其中,水資源、耕地資源和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生存的物質基礎,能源資源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基礎,而森林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15-16]。因此,本研究從資源環境要素綜合觀出發,選擇耕地、水、礦產、能源和森林這五大公用性資源環境作為研究支撐保障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要素,并從省域和州(市)兩個空間維度,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
1 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總體特征
1.1 新形勢下資源環境承載特征
在主體功能區劃定位下,全省國土空間按照開發方式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三大類主體功能區(圖1),不同功能區的資源環境基礎現狀及所承擔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各異[17]。其中,國家和省級重點開發區資源環境基礎較弱,但正以全省21.8%的國土面積承擔著全省近50%的國內生產總值,聚集著全省近40%的人口。同時,這些地區還是全省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主體區域。相反限制開發區(包括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禁止開發區資源環境基礎較好,以全省78.2%的國土面積承擔著全省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聚集著近60%的人口;從區域發展視角看,民族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限制和禁止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資源環境保護要求的矛盾突出,當前不合理發展方式已經導致經濟社會及人與自然關系諸多方面出現了嚴重的不協調,過度依賴于資源和環境消耗的發展方式使資源環境承載面臨巨大壓力且不可持續??傮w上,云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較大的資源環境制約。
1.2 五大公用性資源環境總體特征
1.2.1 總量人均兼足,開發利用率較低 除能源資源外,云南省的水資源、耕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的總量和人均量占全國的比重較高(表1)。其中,水資源總量近年來的平均值為1 689.80億m3,人均值是全國的1.66倍;耕地面積為602.55 hm2,人均值是全國的1.46倍;森林面積為20.94萬km2,覆蓋率達53.2%,人均值是全國的3.07倍;礦產資源種類齊全,目前共發現礦產157種,探明儲量的礦產83種,保有資源儲量位列全國前三的礦產有21種,其中第1位的有錫、鉛、鋅、磷、銦等9種礦產,第2位的有鉑族、鍺、硅藻土等7種礦產,第3位的有銅、銻、鎳等5種礦產。但是,由于技術、資金、功能區定位等原因,云南省資源的開發利用率相對較低。雖然云南省的水、森林等資源十分豐富,但主要分布在三江并流地帶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這些地區屬于限制和禁止開發區,開發受限。另外,云南省礦產資源總量在全國排名前列,但采掘量少,相應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也較小,僅為3.1%,且人均工業總產值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為全國均值的92%。
1.2.2 水土資源空間分布匹配性差且結構復雜 云南省農業現代化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基礎要素為水源和土地。一方面,云南省的水土資源空間分布匹配性差(圖2)。除紅河州外,云南省其他州(市)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均不對稱,即水資源豐富或較豐富對應的是土地資源較豐富或不豐富,水資源不豐富對應的是土地資源較豐富或豐富;另一方面,云南省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結構復雜、開發難度各異。云南省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位于三江并流地帶,該地區屬于國家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山高谷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地理環境和主體功能區劃定位的雙重制約。同時,云南省土地資源坡度等級分化嚴重,≤8°的占12.18%,8°~15°的占13.45%,15°~25°的占36.29%,25°~35°的占27.92%,>35°的占10.16%。其中,適宜耕作的土地(可耕地)、居民生活用地及城鎮化用地的坡度以 <25°為宜,而工業用地、公路及鐵路用地對坡度要求更為嚴格,均不超過10°。綜上可知,水、土空間分布組合不佳及結構復雜制約著云南省以水、土兩大基礎資源為保障要素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1.2.3 礦產能源資源結構組合欠佳 云南省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對能源和礦產資源的支撐和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作為全國礦產基地,云南省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儲量占全國的比重較大、而黑色金屬儲量占全國的比重較?。ū?)。但是,云南省礦產資源總體存在著開發程度低、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低的問題(表3)。尤其是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較為倚重的鐵礦等礦產資源儲量和采掘量不足,依賴進口;另一方面,云南省水能產量豐富,大量輸出,但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極少。全省能自給的化石能源除原煤外,石油和天然氣依賴于外部輸入。雖然云南省水能資源豐富,但由于其使用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替換其他能源的需求。其中,2013年全省能源輸入總量達2 719.87萬t標準煤,輸入的能源組成包括原煤、焦炭、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氣等。目前,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力開發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水能利用的局限性、緩解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能源供應壓力,但從總量上看仍是杯水車薪。
2 各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分析與評價
整體的發展離不開具體的區域,只有確切了解云南省各地區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水平,才能從空間尺度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實現良性互動。因此,本研究以云南省16個地州(市)為研究單元,分別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進行定量分析與評價。
2.1 指標篩選、方法構建和數據來源
2.1.1 指標篩選與方法構建 張雷等[1]研究發現,從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的長期演變過程看,從古至今資源環境基礎要素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為耕地、水、礦產、能源和森林這五大公用性資源,它們是支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要素;而經濟社會發展可用人口和GDP代表。根據這一思想,構建了評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的指標體系,即以耕地、水、礦產、能源和森林這五大公用性資源作為支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要素指標,以人口和經濟總量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共性經濟指標,同時以國土面積為基底將上述要素指標密度化。本研究對該指標體系做了相應改進:①保持資源環境基礎要素指標不變,以GDP和最終消費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②鑒于人類活動在資源環境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以人口作為資源環境基礎要素指標和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的基底,將其人均化。據此,本研究對云南省各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的分析和評價指標體系相對完整表示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耕地+水+礦產+能源+森林+GDP+最終消費+人口數量。綜上所述,云南省各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的分析和評價模型如下。
1)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系數(RCER):
RFi= (1)
式中,RFi為各州(市)資源環境要素的基礎指標;fi為資源環境要素表征值;t為各州(市)人口數量。
PFi= (2)
式中,PFi為云南省資源環境要素的基礎指標;Fi為其資源環境要素表征值,T為全省人口數量。
RCER=∑() (3)
式中,RCER為云南省各州(市)單位人口數量的資源環境各要素指標與全省相應要素平均指標的比值之和,即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系數。該系數主要用來評價云南省各州(市)五大資源環境基礎要素的本底情況。該系數值越大,資源環境基礎相對越好;反之,則相對越差。
2)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系數:
ML= (4)
式中,P為云南省各州(市)人均GDP與全省人均GDP的比值;E為云南省各州(市)人均最終消費與全省人均最終消費的比值;ML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系數。該系數是用來評價云南省各州(市)資源環境基礎要素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狀況。即該系數值越大,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相對越強;反之,則相對越差。
2.1.2 數據來源 從資源稟賦的遍在性和資源消費的流動性看,結合云南省的地緣區位條件,水資源、耕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是本土資源,總體自給自足,而能源資源屬于流動性資源,存在大量輸入與輸出。因此,評價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的指標單位及數據選取如下。
耕地資源和森林資源均以2013年的實際面積(hm2)計、水資源以近年來水資源總量(億m3)的平均值計,數據均來源于云南省各州(市)《2013年統計公報》和《十二五中期評估匯報》;礦產資源以近年來各地州(市)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億元)計,數據來源于2008-2015年《云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各州(市)《十二五中期評估匯報》及政府網站;能源資源以各州市的實際消耗(萬t標準煤)計,數據來源于2013年《云南統計年鑒》和相關統計公報。
2.2 結果分析與評價
2.2.1 各州(市)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 按照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評價,云南省16個州(市)可分為三大類區(表4,表5):第一類為高組合豐度區域,其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系數值大于5,包括迪慶、怒江、玉溪、西雙版納、普洱、德宏、麗江、保山和文山9個州(市)。這些州(市)的五大資源環境要素的本底較其他州(市)好。其中,迪慶和怒江的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之所以遠遠高于其他州(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水、耕地和森林資源豐富,人均值遠高于全省人均值。同時,迪慶的礦產和能源資源的豐度也較高。玉溪的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高是因為其礦產資源豐度較高以及較高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引致的人均能源消費量與全省人均的比值大,即玉溪的能礦資源豐度高。另外,西雙版納、普洱、德宏、麗江、保山和文山6個州(市)的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大是因為其水、耕地和森林資源的豐度較高。第二類為中組合豐度區域,其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系數值在4~5之間,包括昆明、楚雄、紅河和臨滄4個州(市)。這些州(市)的五大資源環境要素的本底相對較好。其中,昆明的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較高是因為其礦產資源豐度高以及能源消費量高于其他州(市),雖然其人口基數龐大,但其能源礦產資源的豐度仍較高。而楚雄、紅河和臨滄3個州(市)資源環境各要素豐度居中,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系數值較高。第三類為低組合豐度區域,其資源環境要素組合豐度系數值小于4,包括大理、曲靖和昭通3個州(市)。這些州(市)的資源環境要素基礎相對較差。其中,大理除耕地和森林資源外,其他三要素的豐度均偏低。曲靖除耕地和能源資源外,其他三要素的豐度也偏低,尤其是礦產資源豐度過低。而昭通只有耕地資源豐度較高,其他四要素豐度均偏低。
2.2.2 各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 由于維持經濟總量和高速增長引致的長期大規模資源開發利用和引入,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性較差,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已經進入全面緊張的狀態。此種狀態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資源環境協調性的空間組織方面得到了充分反映(圖3)。全省16個州(市)經濟社會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可分為三大類區(表6、圖3)。第一類為高支撐保障能力系數區,其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系數值大于10,包括怒江、迪慶、普洱、文山和昭通5個州(市)。這些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欠佳、人口密度較小、資源環境基礎相對較好。但是,這些州(市)在主體功能區劃定位中絕大部分區域屬于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是重要的生態屏障,環境意義重大,從全國意義出發,不能因為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系數大而過度開發,過度開發引致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的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社會損失要遠遠大于開發獲益。因此,兼顧國家發展大局和當地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進行一定的生態補償是一種雙贏的策略;第二類為中支撐保障能力系數區,其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系數值在6~10之間,包括麗江、西雙版納、德宏、臨滄和保山5個州(市)。這些州(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中等、人口密度適中、資源環境基礎相對較好,且大部分區域屬于國家農產品主產區,其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能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第三類為低支撐保障能力系數區,其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系數值小于6,包括紅河、楚雄、玉溪、大理、曲靖和昆明6州(市)。這些州(市)經濟社會高度發展、人口密集,但資源環境消耗大,尤其是以昆明為首的滇中地區(還包括曲靖、玉溪和楚雄),作為全省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服務中心,其對資源環境的需求遠遠高于本地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這種不對稱的矛盾使得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十分緊張。然而,作為全省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引擎,滇中及其周邊地區(包括紅河和大理)仍然承擔著帶動全省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任。因此,協調好這些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已迫在眉睫。
3 小結與討論
作為西南邊疆民族地區,云南省一方面面臨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下對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作為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又面臨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下資源環境保護的責任擔當。根據主體功能區劃定位,云南省將近80%的國土面積被劃為限制或禁止開發區,同時民族地區又多集中于該類區域。發展與保護的雙重責任,使得主體功能區區劃的戰略地位再次凸顯,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持續支撐保障能力在不同區域呈現不同態勢。
首先,云南省經濟社會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面臨著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等多重挑戰,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方式、規模性和結構性問題同時存在,組合豐度狀況各異,總體而言,資源環境基礎態勢不容樂觀。其次,從各州(市)的具體情況結合主體功能區劃來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開發區的資源環境基礎較為薄弱,支撐保障能力相對較差,但是該類區域又是云南省未來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實際上,較為薄弱的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已經很難支撐該類區域當前較為粗放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的資源環境支撐能力不足,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另一方面,國家級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資源環境基礎較好,支撐能力較強,但該類地區一般是大江大河的發源地,生態環境脆弱,資源開發難度大,資源環境開發受到主體功能區劃和技術手段的雙重限制,開發利用率較低。事實上,生態環境脆弱,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也正是該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第三,經濟社會發展、主體功能區劃定位、資源環境支撐保障能力三者密切相連,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是協調三者關系的關鍵所在??傮w上,主動適應新常態和嚴格推行主體功能區劃戰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動力轉向創新驅動。對國家和省級重點開發區而言,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設置產業準入門檻,限制“三高產業”發展,主動引入資源環境消耗低的新興產業,同時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實現產業集約化發展;對國家級限制和禁止開發區而言,可以建立產業退出機制,逐步淘汰不符合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產業,鑒于該類區域多是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可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同時,嚴格落實生態補償政策,避免因產業調整致使社會經濟發展出現停滯。
參考文獻:
[1] 張 雷,劉 毅,吳映梅,等.中國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 楊多貴,陳邵峰,牛文元.可持續發展四大代表性指標體系評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1,19(4):58-61,72.
[4] 齊亞彬.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及其主要問題剖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5,18(5):7-11.
[5] 郭亞軍,董會娟,王 楊.區域發展潛力的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172-174.
[6] 張 燕,徐建華,曾 剛,等.中國區域發展潛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空間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8):1328-1334.
[7] 劉衛東,劉 毅.中國區域發展報告——西部開發的走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 張先起.云南省水資源可持續承載力研究[J].人民長江,2010, 41(3):48-51.
[9] 張夢琳,陳利根,龍開勝.江蘇省耕地資源與經濟發展計量與協調性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634-639.
[10] 王崇梅.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35-37.
[11] 彭立穎,童行偉,沈永林.上海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86-194.
[12] 李進篤.自然能模型——人與自然和諧的數理證譯[J].濟南大學學報,2004,14(2):1-8.
[13] 史培軍.人地系統動力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地學前緣,1997,4(2):201-212.
[14] 吳映梅,李 亞,張 雷.中國區域發展資源環境基礎支撐能力動態評價——以西南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3):21-23.
[15] 蘇章全,吳映梅,明慶忠.滇中城市經濟圈資源環境支撐能力綜合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8):720-723.
[16] 童 彥,朱海燕,施 玉.云南省資源環境基礎與人地關系動態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2):191-193.
[17]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EB/OL].http://www.yn.gov.cn/yn_zwlanmu/yn_gggs/201405/t20140514_13978.html, 2014-01-06/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