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2004-2013年上海市分行業化石能源消費數據,并與主要類型土地利用方式相結合,分析10年間土地利用產生的碳排放量變化情況。結果表明,2004-2013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均呈穩定上升趨勢,增長率分別為42.60%和62.88%,但由于生產性土地面積基數較小,凈碳排放量已增加至 3 532.790萬t/年。工礦用地是最大碳源,年均碳排放量占比達61.3%;而交通用地的單位面積碳排放量最高,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2008年達到峰值3.959 t/km2。碳足跡面積遠高于上海市實際面積,2013年生態赤字已達67 516 km2。在區域層面,上海市是高強度點狀排放源,碳減排壓力較大,并從減源增匯角度對土地低碳利用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土地利用;碳排放;強度;碳足跡;上海市
中圖分類號:X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1-547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1.011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Land Use in Shanghai
GUO Zi-qiang1,WU Kai-ya2,ZHOU Feng1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2.National Innovative Institute for Public Management and Public Polic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date of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in Shanghai between 2004 to 2013,and combined with the main types of land use patterns,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hange of carbon emissions generated by land-use in the deca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absorption of land use showed a steady upward trend from 2004 to 2013,with growth rate of 42.60% and 62.88%,but net carbon emissions have increased to 3.532 790 million tons per years. Industrial land was the biggest source of carbon,the annual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ed for 61.3%. The carbon emissions perunit area of traffic land was the highest,rose at first and dropped latter, and reached the peak value of 3.959 t/km2 in 2008. The area carbon footprint was much bigger than the actual area of Shanghai,the ecological deficit in 2013 reached 67 516 km2. In clued,Shanghai was a high strength punctiform emission source,and its pressure of carbon emission was high. At the end,some suggestions for reduce the carbon emission of land us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carbon footprint; Shanghai city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化石能源的過度使用加速了地球表面升溫的人為過程,在全球范圍內增加了極端天氣出現頻率,同時也會影響局部大氣循環,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為霧霾的產生提供了條件。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更會影響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使得碳匯地成為碳源地[1]。由于大部分人類經濟活動集中于城市區域,加上近些年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土地利用結構的改變對碳排放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愈加強烈[2],所以基于低碳目標的土地利用方式已成為碳減排研究熱點[3]。從宏觀角度有國家和省際層面碳核算[4,5]及森林、草地等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過程研究[6,7];在微觀層面有對行業[8]、建筑和交通通勤[9]與碳排放方面研究。
由于城市空間是高度密集的人類活動區域,能源消費量高且分布集中,所以其土地利用方式對碳循環過程的影響有重要作用[10]。而上海市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工業化程度高,同時由于地處長江河口,擁有豐富的生物、淡水和濕地資源。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市為例,分析2004-2013年上海不同類型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與吸收情況,對單位面積土地碳排放強度及碳足跡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土地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土地利用產生的碳排放是通過終端能源消耗間接估算,根據李璞[11]關于土地利用類型與碳排放項目關系的研究,將主要行業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相應土地類型對應。而碳吸收量是由生產性土地面積乘以相應碳匯系數直接計算得出,公式如下:
Ce=∑Ei=∑Nt×βt
Ca=∑Aj=∑Sj×Tj
式中,Ce為總碳排放量(萬t),Ei為第i種土地類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萬t),Nt為與土地利用方式所對應行業t種能源總消耗量(萬t),βt為能源碳排放系數。Ca為碳吸收量(萬t);Aj為第j種生產性土地碳吸收量;Sj為第j種生產性土地面積;Tj為碳源系數。
研究采用上海國土資源局2004-2013年上海市土地變更數據,以及上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能源消耗數據來自各年份《上海工業能源交通統計年鑒》(2002-2011年)、《上海能源統計年鑒》(2010-2013年)。上海市主要能源碳排放系數采用趙敏等[12]關于上海能源消費碳排放研究(表1)。林地碳匯系數為380.8 t/(km2·年)[13],草地碳匯系數為94.8 t/(km2·年)[7],同時根據Cai等[14]關于水稻種植過程甲烷排放評估研究,以水稻種植為主的上海市耕地在抵消碳匯能力后碳源系數為42.9 t/(km2·年)。
2 結果與分析
2.1 上海土地利用現狀與能源消費現狀分析
上海市自近代以來長期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但受地理位置限制可利用土地資源較少,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不斷膨脹的城市規模只能占用其他土地資源。從上海市主要土地類型結構變化(圖1)可以發現,耕地面積萎縮量最大,其面積所占比例從2004年的47.73%下降到2013年的32.04%。通過耕地的開發改造,其他類型土地面積均有增加,其中建設用地面積上漲最多,獨立工礦、居民點和交通用地面積比例共增加了9.33個百分點。但擴張速度最快的土地類型卻是園林和草地,得益于上海的城市綠化和新型都市農業建設成果顯著,果園、林地和人工草地總面積在10年間增加了2.45倍,截至2013年已占上海市總面積的13.14%。
2013年上海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已降至0.545 t標準煤/萬元,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但能源消費總量在過去20年中呈不斷增長趨勢,至2013年已達11 703.67萬t標準煤,相比1990年增長了266%。各類能源消費量變化情況差距明顯,以1990年各類能源消費量為基數1,對比不同種類能源消費量增速。由圖2可以看出,天然氣消費量增速最快,2013年消費量已增長了33.64倍。這得益于2004年西氣東輸工程開始向上海市供氣,以及東海平湖油氣田和馬來西亞LNG項目供給的天然氣田,使得上海市有著充裕的天然氣供給。另外由于上海航空運輸業飛速的發展擴張,航空煤油的大量消費導致煤油增速也較快,至2013年增長了20.5倍。與此相反的是作為傳統能源的煤炭消費量23年間只增長了1.43倍,說明上海市能源結構在此期間逐漸發生改變,煤炭等傳統高碳基能源逐漸被更加清潔的低碳基能源取代。
2.2 上海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根據上海市2004-2013年各能源消費部門主要能源品種消費量,并結合相應碳排放轉換系數,估算出主要行業碳排放量。同時將各行業碳排放項目與土地利用類型相對應[13],得出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量(表2)。由表2可以看出,碳排放總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從2004年的2 493.005萬t增加到3 554.623萬t,10年間漲幅達到42.60%。各類土地碳排放所占比例中獨立工礦所占比例最高,在2004年達到61%,隨后呈下降趨勢,直至2013年降至60%。其余類型土地碳排放均有增加,交通用地碳排放增長比例最大,達到79%,主要由于近年來汽車市場呈井噴式增長,汽車等移動排放源大量燃燒汽油柴油所致。由于上海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娛樂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和生活服務相關的能源活動增加導致城鎮用地碳排放量上升明顯,其排放量以年均8.06%的速度增長,截至2013年達448.763萬t。在農業用地中雖然耕地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積聚在體內有機物中,但由于其同時也產生甲烷(水稻),所以也為碳源地。另外,由于上海市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發展,農業生產工具消耗汽油和柴油增加導致農業用地碳排放量也逐年上漲。碳匯地吸收碳總量也呈持續增長趨勢,這是因為城市綠化和新型都市農業的發展,林地和草地面積在10年間明顯增加,但由于這兩類土地面積基數較小,無法改變碳排放總體上漲的趨勢。以上結果說明在上海市主要土地利用類型中,工業用地作為主要碳排放源的地位正逐漸被削弱,交通和城鎮用地是今后碳減排工作的重點,林地、草地等碳匯地仍需持續保護建設。
2.3 土地利用方式與碳排放強度
為了更加直觀對比各類土地碳排放狀況,將各碳排放量項目除去對應土地面積,換算出相應土地碳排放強度(圖3)。由于交通用地是城市交通運輸的載體,多種交通工具在運行使用中呈密集的線狀排放源,所以碳排放強度成為最高的土地類型,平均約占總碳排放強度的59%。而獨立工礦由于較多的能源消耗,其碳排放強度也維持在較高水平。從2004-2013年縱向對比結果可以看出,城鎮用地排放強度增加幅度最大。碳排放強度前期升高因經濟快速發展,且這種快速增長是建立在大量能源消耗的基礎之上。但隨著近年來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能力的改進,單位產值能耗逐步降低,致使單位面積土地的碳排放量也隨之下降。
2.4 土地利用碳足跡
將各土地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除以生產性土地單位面積年碳吸收量,計算出吸收全部碳排放量所需生產性土地面積,即土地能源消費的碳足跡。將碳足跡除去對應土地類型的面積,即得到單位面積碳足跡(km2/km2)。通過對比2004年與2013年碳足跡及單位面積碳足跡可知,上海市土地能源消費碳足跡遠大于實際生產性土地面積,以致在2013年生態赤字達到67 516 km2。在各類土地碳足跡中,獨立工礦碳足跡最大達到43 395.60 km2,占總碳足跡的57.9%,交通用地和城鎮用地次之,而耕地低于其他土地類型(表3)。在單位面積碳足跡中交通用地最高達到56.04 km2/km2,其次是獨立工礦和城鎮用地,這樣的結果與土地總碳排放量和單位面積碳排放強度具有較高的相似性。
3 小結與討論
3.1 小結
1)以上分析研究表明,由工業用地、城鎮用地和交通用地組成的建設用地是上海市的主要碳源,其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已達到93%以上。在碳吸收項目中,林地成為上海的主要碳匯地,且其碳吸收量呈持續增加趨勢,但相比于能源消耗產生的碳排放量其貢獻微弱,無法改變凈碳排放量增長的趨勢。
2)通過比較上海市碳排放強度和碳足跡發現,上海市總碳排放強度相對處于較低水平,但卻處于穩定上漲趨勢中,在10年間增長了1.5倍。建設用地中由于交通用地相對面積小,碳排放源呈密集的線狀,使得其碳排放強度遠高于其他類型土地,且碳排放強度呈先增長后下降類型,在2008年達到峰值3.959萬t/km2。由于土地利用總碳足跡達到67 516 km2,產生的生態赤字遠高于上海實際面積。
3.2 促進土地低碳利用對策討論
1)控制建設用地擴張,增強土地碳匯能力。建設用地是碳排放密集型的土地,是工業、交通、城鎮居民生活的載體。實現土地低碳利用首先要優化建設用地的功能區劃,倡導緊湊型城市發展模式。鼓勵現有工業用地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發展服務業、高科技產業和新型都市工業。同時需增加土地的碳匯能力,加大退耕還林還湖力度,保護現有林地和灘涂濕地資源,對城市綠化系統持續改善,有計劃地、合理地開發農用地資源。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以上海外高橋第三電廠100萬kW超臨界機組為代表的上海火電系統,發電煤耗率在2013年已降至287 g/(kW·h),雖在全國屬一流水平,但相比發達國家仍有進步空間。由于上海市有著廣袤的海岸線和灘涂且地勢平坦,在沿海區域平均風速達到4.5~5.5 m/s,有著豐富的風力資源。加上近年來國家和上海通過產業扶持和政策補貼,以及國產風電裝備研發制造進步和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上海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領域中建設成果顯著,尤其是海上風能和分布式光伏發電已成為主要新能源。
3)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減少交通系統碳排放量。首先應合理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區劃,減少總出行里程。其次應建立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設與城市結構、人口布局相適應的軌道交通。同時促進新能源交通汽車發展,布局城市自行車系統,提倡環保節能出行方式,對交通用地低碳化均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曉哲,王 錚.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碳源匯的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5,35(17):1-13.
[2] 徐 安.我國城市化與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3] 趙榮欽,劉 英,郝仕龍.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190-194.
[4] GUO Z D,HU H F,LI P,et al.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China’s forests from 1977 to 2008[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3,56(7):661-671.
[5] 李 穎.江蘇省區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應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08,24(2):102-107.
[6] 劉國華,傅伯杰.中國森林碳動態及其對全球碳平衡的貢獻[J].生態學報,2000,20(5):733-740.
[7] 樸世龍,方精云.中國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J].植物生態學報,2004,28(4):491-498.
[8] 邵 帥,楊莉莉.工業能源消費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業動態面板數據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10,36(11):16-27.
[9] 吳開亞,王文秀.上海市居民消費的間接碳排放及影響因素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3,27(1):1-7.
[10] 周 嘉,楊 林,董美娜,等.基于土地利用的哈爾濱2004~2012年碳排放強度變化分析[J].地理科學,2015,35(3):322-327.
[11] 李 璞.低碳情景下建設用地結構優化研究——以江蘇省為例[D].南京:南京大學,2006.
[12] 趙 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09,22(8):984-989.
[13] 管東生,陳玉娟,黃芬芳.廣州城市綠地系統碳的貯存、分布及其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5):437-441.
[14] CAI Z C,KANG G D,TSURUTA H,et al. Estimate of CH4 emissions from year-round flooded rice fields during rice growing season in China[J].Pedosphere,2005,15(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