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嶄新的變化,但現實的教學實踐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與困惑。本文從課堂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設計、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分析當前教學所面臨的困惑,同時,結合生本教育“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理念,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生本教育;課堂教學;對策
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形式生動活潑,教學手段多種多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這啟示了我們音樂課要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課堂上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與碰撞,引導學生主動去感受音樂所帶給人的美好、輕松和愉悅,體驗音樂創設的意境。總之,“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智”[1] 。
然而現實的教學實踐仍存在一些困惑,音樂課堂教學形式大于內容,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這是當下音樂教師的困惑,也制約著音樂課堂教育改革。
1999年,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創立了“生本教育”的思想和方式,后被全國教育科規劃辦正式批準為“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教育部重點課題?!吧窘逃笔侵浮罢嬲詫W生為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提出“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2]的宗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力求在課堂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的有效性目的。
筆者認為,生本教育理念對當前的音樂課堂教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能夠給困惑中的一線教師諸多啟示。
一、課堂教學目標設置的困惑
在一線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反映,自己是根據大綱上的要求來制訂教學目標,但不是每堂課都能夠完成所設計的目標。如果是音樂課,能夠完成全班學生都會唱的目標就已經很好了,有的學生連學唱都很難,完成“有感情演唱”的目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因為課堂教學的目標定得過多、過大,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來制定教學目標。
生本教育模式的本質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體。音樂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應以學生為中心,要清晰、明確,目標不能過大、過多、過于空洞,還應面向全體學生,畢竟我們要培養的是普通人的音樂素養,而非音樂家,要制訂適合大多數同學的教學目標,同時可以兼顧所有學生。教師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才能受到學生的喜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生本教育認為“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深度、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教師可這樣設置《白樺林好地方》的教學目標:①能夠用恰當的力度、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②能創造不同聲響為歌曲伴奏,并能以穩定的速度完成歌曲輪唱,具有一定的節奏感與聲部意識;③創編贊美自己家鄉的歌詞,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保護大自然。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向明確,實在,有從易到難的梯度設計,能夠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參與熱情,才能達到以生為本的目的。
二、教學內容和方法設計的困惑
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上,部分教師沒有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喜歡的方式設計教學內容,因此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老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得太少,過于強調教學結果而忽略了教學過程,都會導致學生只喜歡課外音樂歌曲而不喜歡音樂課,覺得課堂內容枯燥乏味。
全面依靠學生既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也是生本的教育方法。小學音樂課的活動性、實踐性較強,這就需要教師盡量讓音樂生活化、童趣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與之能產生共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從做中學”“從樂中學”[3]。
總之,以學定教,先學后教,這也是翻轉課堂的核心。按照具體的學情,包括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學習基礎、知識水平、興趣點等來制訂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合適,讓學生有動力去“跳一跳”以摘到自己想要的“桃子”,這樣的教學自然能吸引學生主動去學,自覺去學,快樂去學。
尤其小學生,多創設機會給他們去表現、體驗,例如在《小放?!贰短m花草》《蘇武牧羊》等歌曲的學習中,可讓學生課前去了解相關的故事,課堂上由學生代表講述,在學生有了“情感共鳴”后再組織小組討論如何去表演,教師作總結并營造該曲的氛圍,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強化藝術實踐,這樣的課堂“能夠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把學生的學習盡早交付給學生,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慢慢地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4]。
三、教學評價的困惑
目前的音樂教學評價仍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主,這種單一呆板的評價方式,無法調動學生的上課熱情,甚至會使學生喪失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應該采取全面靈活的教學評價方式,使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全面靈活的音樂考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可結合自評、互評與他評,綜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通過音樂檔案夾、平時表現、自評互評和游戲式口試、小型音樂活動等,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考試,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過程中盡情享受音樂的美好和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也可讓學生懂得做任何一件事必須持之以恒才能有收獲,還能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從而在獲得成就感中提高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總之,應用“一試多考”的方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著重于學生綜合的音樂素養和音樂能力的培養。這也符合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學生”的理念,承認和維護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個性差異,為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學習和自由發展創造寬松的時空環境。給予學生進步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學習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真正享受學習音樂的歡愉。
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是觀眾,教師只是活動的策劃人和欣賞者,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充分實現生本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前瞻性。生本教育強調兒童是教育的真正主體,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其所關注和弘揚的理念是教育應當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潛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順應人的天性;尊重、信任、依靠學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訣。
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把生本教育理念運用到小學音樂教育之中,我們的音樂教育教學就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困惑,從而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寶蓮.生本教育理論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高等函授學報,2005(S1).
[4]郭思樂.諦聽教育的春天: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隨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