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加大了對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視力度,極力凸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體驗性、實踐性,進而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課堂并根植于學生心中。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社會主義價值觀
一、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在學習、理解名詞及概念時大都依托自身實際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僅僅停留于閱讀、背誦層面,難以深入到理解、銘記于心層面。價值觀指的是主體對自身、外界事物的價值定位,其主要包括自我與外界多重關系的認知、理解等。通常,人的年齡、生活閱歷等對“關系”的定位具有很大的影響。經研究發現,認知過程呈現出由自我向他人、由簡單向復雜轉變等特點。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認知過程體現為親緣、學緣等。就每個社會個體來講,幼兒時期主要表現為親緣關系,兒童時期主要表現為鄉緣、學緣關系。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活動時,應以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參考依據。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其認知特點,將知識與其實際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根據調查結果,在開展低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時,教師大都偏愛觀察、討論等教學方法,加強友善、文明等價值觀與生活的聯系,以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在開展高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時,教師可將深層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民主、自由”等引入課堂教學,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整合教學內容
經研究發現,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目標維度主要體現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對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縱觀人教版小學思想品德教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偉大的精神等皆有所體現。就思想道德學科而言,綜合性是其最大的特點,其所蘊含的價值觀相互聯系、融合。例如:在進行“我們的班隊干部選舉”“我是參與者”“社會生活中的民主”等教學時,其所涉及的學生合作、公平競爭、交流互動等都體現了民主、自由等社會主義價值觀;在開展“我們的生活需要誰”“阿姨叔叔辛苦了”“說聲謝謝”等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將日常生活中的敬業內容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此外,教師可對“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章節內容進行整合,逐步引導學生學習、理解敬業,從而形成正確的敬業價值觀。總之,這種系統、完整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有利于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提高知識的銜接性
雖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凝煉出來僅有24個字,但其各個詞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性、銜接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滿足認知規律的要求,呈曲折式上升、螺旋式前進趨勢。就小學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其亦遵循此種原則。因此,同一價值觀會具備多種內涵和表達方式,以適應不同年級的求知需求。
四、延伸思想品德學習
眾所周知,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思想品德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但僅僅依靠講授是不科學的,教師還應注重其他形式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得到延伸學習。
例如,在學習“讓誠信伴隨著我”章節時,教師除了傳授必要的理論知識,還應采取其他教育活動:由學生分享其關于“誠信”的實際生活經驗;組織學生表演關于“誠信”的小品節目;開展“誠信”討論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加強自身對誠信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學校可通過豐富校園活動以實現延伸思想品德教學。首先,很多傳統的節日能夠充分體現愛國、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以加強對學生“友善、敬業”等價值觀的培養;走出校園,參觀學習活動,這些都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學習,從而使學生將其銘記于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小學義務教育中舉足輕重,對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價值觀等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 靜.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小學品德課堂[J].中小學德育,2014(12):30-32.
[2]黃元虎.論小學品德課程中公民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及策略[J].小學德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