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過于重視,從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例。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是知識與能力的要求,更有情感與素質方面的要求。這就無形中要求我們學校在教學中要重視情感的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和審美能力,完善他們的人格,語文教學無疑成為情感教育的最佳基地。
關鍵詞:情感教育;語文教學;滲入
一、讓情感教育走進課堂導入中
情感性導入語起到的正是“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調動學生的情感”的作用。講授文學性較強的文學作品時,教師的導入語不妨選用情感性導入語。走進教室后,不要馬上講話,先調整面部表情,使之與表達內容的感情相協調,未曾開口先有情。然后情以物遣,辭以情發。如在《長恨歌》一文的教學時,走上講臺,先掃視整個教室,表情凝重,然后語速緩慢、語調低沉地說:“‘一篇長恨別有情’,白居易如是說。可見一首“長恨歌”傾注了詩人太多的情感,不僅凝聚著詩人的理念,也層層積淀著歷代讀者的美好愿望。也許,唯其綿綿‘長恨’的亙古主題和對真情的向往與追求,才是真正的永恒。”寥寥幾句導入語使整個課堂沉浸在對白居易的無比崇敬與對《長恨歌》的無限想象之中,學生、教師與作者的感情很快產生了共鳴。
情感性導入語,要求講課者“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設計情感性導入語的關鍵在于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用不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
二、讓情感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
語文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認知過程,更是一個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情感過程。如魯迅的雜文《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字熔鑄了魯迅先生正直、憂憤的思想情感,因此,對本文的學習要求學生通過揣摩作品思想感情的內涵、來由和線索去發現作者的獨特情懷、抱負和氣質。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圍繞“作者的悲憤之情”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用教師“引導”、學生“體驗”、變教為誘、變學為思的情感滲透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從課文上獲得新的情感體驗與發現。這樣,學生的學習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在情感上與作品、作者產生共鳴,既凈化了他們的性情,陶冶了他們的情操,還獲得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三、讓情感教育滲入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中
情感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的傳授與引導中,更應該貫穿于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之中,只有將情感教育融入學生所有的學習情境之中,才能真正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情感教育。
如杜甫《登高》這篇詩歌,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課堂練習:“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里能體現詩人感情的關鍵字是“悲”,那么,這里的悲,除了秋之悲,還有多少讓他覺得可悲的事情呢?此時,學生開始發散思維,結合詩文及作者生平,用自己的情感體悟去感受杜甫當時的情感狀態。這樣的問題設置,既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答案定會不一而足。最后,教師引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對此聯的分析作結:“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最后評點學生的答案。
而課后作業的布置,更應該突出情感教育。如果不重視情感教育的引導與鞏固,學生獲得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勢必事倍功半。尤其是現在很多學生閱歷尚淺,平時較少關注生活,對世間的一切全靠感性的激情去理解與表達,這樣觀點易于片面,甚至偏激。所以,教師布置恰當的情感性作業,不但能使他們的感情得以內省,情感也必會隨之強化,使他們體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從而樹立正確而積極的人生觀。
讓情感教育悄悄走進語文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作品與作者的情感世界之中,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豐富的情感,并內化成自己的情感體悟。這樣無形之中不但提升了他們的思想情操,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更完善了他們的人格,使他們成為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羅大經.鶴林玉露[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