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奎因作為邏輯經驗主義的杰出代表,他認為現代經驗論受兩種思想的制約,即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截然二分和還原論,奎因把二者稱之為制約經驗論的兩個沒有根據的教條。至此,他從分析性出發,對兩個教條進行了批判,從而實現了整體主義知識觀。
關鍵詞:分析與綜合;還原論;批判;整體主義
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之間的截然二分與還原論,作為邏輯經驗主義的兩個基本思想,奎因認為是沒有根據的。其一,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之間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線;其二,以意義證實說為基礎的還原論與教條一有著密切的關系,奎因認為對教條一的批判實際上也是對教條二的批判。因此,奎因從分析性出發對兩個教條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整體主義的思想。
一、分析性與同義性的解釋
一般地,人們把分析性陳述定義為:“否定之則陷入自相矛盾。”奎因認為,這是對“分析性”狹義的理解。真正廣義上的“分析性”與它所需的“自相矛盾”概念都有待于進一步闡明。奎因提出了在哲學上一般承認的分析性陳述主要包括邏輯地真的陳述和經過同義詞替換可以變成邏輯真的陳述,奎因主要針對第二類分析性陳述進行了探討。
1.定義的方式說明同義性
人們認為可以借助定義的方式來解釋同義性,奎因認為這種通過定義的方式來解釋同義性具有很大模糊性。他將定義分為三種:詞典式定義、解釋式定義、縮寫式定義。
(1)詞典式定義。由詞典編纂者編纂的,編纂者是一位經驗科學家。他通過觀察,發現人們已經習慣將兩個語詞形式作為同義詞使用,那么他將會把二者編入詞典。奎因認為如果我們用這樣一種已經預設了語詞形式用法同一 性的定義去分析同義性就會陷入循環 論證。
(2)解釋式定義。這種定義并不是單純地把被定義詞解釋為一個完全同義的詞,而是進一步明確和說明被定義詞的意義。奎因指出解釋式定義雖然不像詞典式定義一樣預設語詞形式用法上的同一性,但卻要依賴于語境的同一性。例如“邏輯”一詞具有不同的語境,這些語境非常清楚確切,在不同的語境中它的含義也各不相同;如果我們將“邏輯”一詞解釋為“邏輯學”,那么在“邏輯”一詞所具有的各種語境中的某種語境中我們斷然可以將邏輯解釋為邏輯學,其原因就在于二者在語境上具有同義性。用這種帶有語境同義性的解釋式定義去說明同義性,依然會陷入循環論證。
(3)縮寫式定義。這種類型的定義純粹是為了引入一些新的符號而進行的定義,例如,用“iff”來表示“if and only if”。奎因認為,只有這種類型的定義是一種真正明顯的定義創造出同義性的情況。但是從總體上來說,通過定義的方式是無法說明同一性,因而也無法解釋同一性,于是奎因又提出人們所認為的保真替換的方式來說明同義性。
2.保真替換的方法說明同義性
所謂同義性,是指“兩個語言形式在一切語境中可以互相替換而真值不變,則這兩個語言形式是同義的” 。奎因對此提出了以下分析。
(1)語詞內部的替換。如果兩個具有同義性的語言形式可以在一切場合都可以保全真值地替換,那么同義詞“單身漢”和“未婚的男子”便在任何場合都能夠進行保真替換。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在“bachelor’s buttons ” 和“bachelor of arts ”中,如果我們用“未婚的男子”來替換“bachelor”,很明顯真理會變成謬誤,句子的真假發生改變。因為“bachelor”不僅有“單身漢”的含義,還有其他的意思。因此,兩個具有同義性的語言形式并非在一切場合都能夠保全真值地替換。于是奎因又轉入語詞整體的替換。
(2)語詞整體的替換。在這里,奎因首先對“同義性”進行了界定。所謂同義性,不是心理聯想方面和詩學性質方面的同義性,而是認識的同義性。這種認識的同義性是用同義詞替代同義詞,任何一個分析陳述都可以變成一個邏輯的真陳述。那么保全真值的替換是不是這種認識同義性的充分條件呢?①必然地,所有單身漢是單身漢。暫且不管這個副詞“必然地”,這個句子始終為真,即使把“必然地”狹義地理解為只適用于分析陳述,這個句子也是真的。如果“單身漢”和“未婚男子”可以保全真值的替換,那么我們用“未婚的男子”替換“必然地,所有單身漢是單身漢”中第二個“單身漢”,其結果是:②必然的所有并且只有單身漢是未婚的男子。 一是真的,那么通過保真替換得到的;二是自然也是真的;三是真的,其實是說“所有并且只有單身漢是未婚的男子”這一陳述是分析的;因此,“單身漢”和“未婚的男子”是認識上同義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兩個語言形式保全真值地替換來獲得它們在認識上的同義性。但是分析并不是就這樣結束,雖然得到了這種認識上的同義性,但卻依賴于我們把副詞“必然地”狹義的理解為只適用于分析性陳述而獲得。
總之,要說明“分析性”,需要依賴于“同義性”;解釋“同義性”需要依賴于“保全真值地替換”;通過“保全真值替換”來說明“認識的同義性”需要依賴副詞“必然地”;解釋“必然地”又要通過“分析性”來說明,這樣又陷入到了一個怪圈,類似于循環論證。
既然語詞片段的替換以及除開語詞內部片段的語詞的整體替換無法清楚地說明“同義性”,那么是否存在一些“異義詞”也可以進行保全真值的替換呢?
(3)異義詞的替換。 奎因指出: “任何兩個在外延上一致(就是說對于相同的對象是真的)的謂詞都是可以保全真值地互相替代。”但是這種保全真值的替換依賴的是兩個語言形式外延的一致性,而不是它們的意義。例如,“有心臟的動物”與“有腎臟的動物”之間的保真替換,取決于二者外延的一致性而非具有相同的含義。此外,即使我們在外延語言中能夠將“單身漢”與“未婚的男子”進行保真替換,這也只能保真“所有并且只有單身漢是未婚男子”這一陳述是真的,并不能保證“單身漢”與“未婚的男子”的外延一致是依賴于意義。
因此,在一種外延語言中,我們的確可以把兩個具有相同外延的語言形式進行保真替換,但是這種保真替換只能說明由這兩個語言形式共同形成的同一陳述是真的,也不能因為兩個語言形式在外延方面能夠進行保真替換,就把它們理解為是同義的。
二、還原論及其批判
1.還原論
以卡爾納普為代表的邏輯經驗主義者提出:“任何可設想的科學陳述,凡是不可能由感性經驗來證實或否證的就把它看做是無意義的不予以承認,凡是能夠由感性經驗來證實或否證的,就把它看作是有意義的予以承認。”用石里克的話說, “陳述的意義在于可證實的方法”。因此,如果對任何一個可設想的科學陳述說它是有意義的,那么它都可以被翻譯成一個關于直接經驗的陳述。奎因將其稱之為制約現代經驗論的第二個教條。
2.還原論的批判
邏輯經驗主義認為:“對于一個有意義的陳述,一般依賴于語言和事實兩種成分,當談到一種極限的陳述,即不管發生什么情況,事實上都被空洞地驗證的陳述,按照意義證實說理論,這種陳述就是所謂的分析性陳述。與綜合陳述相比,分析陳述是一種只含有語言成分,而事實成分為零的陳述。”由此,根據有意義陳述所含成分的不同,可以把陳述分為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
奎因認為,科學陳述雖然是由單個陳述構成的,但這些陳述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錯,共同構成有機整體;說任何有意義的陳述都有一個語言成分和事實成分乃是胡說,科學作為一個整體,雙重地依賴于語言和經驗。如果承認它們依據“一個有意義陳述所含成分的不同”對分析陳述與綜合陳述做出區分,那么就會使我們陷入自相矛盾的地步。因此,具有經驗意義的單位不是個別陳述而是整個科學;關于外在世界的陳述不是個別的,而是僅僅作為一個整體來面對感覺經驗的法庭的。在這一基礎上奎因提出了他的整體主義科學觀。
三、整體主義思想
1.知識整體的含義
奎因指出:“我們所謂的知識或信念的整體,從地理和歷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學甚至純數學和邏輯的最深刻的規律,是一個人工的織造物。”人類全部知識或信念是一個由眾多學科所構成的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整體;奎因把整個科學比作是一個“力場”,力場邊界是經驗,整個科學沿著邊緣同經驗緊密接觸,我們可以把人類全部知識或信念理解為一個將邊緣和經驗緊密接觸的力場。
2.知識整體的構成
如果我們把一個“力場”劃分為邊緣層、內居層、中心層三個部分;與之對應的整個知識同樣也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處于“力場”的邊緣層,與經驗聯系最為密切,并直接和它進行接觸,如地理、歷史和醫學。第二部分處于“力場”的內居層,間接地與經驗發生聯系,如物理和化學。第三部分處于“力場”的中心層,這一部分離經驗最遠,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穩定性,如數學和邏輯。因此,越靠近中心層,陳述的抽象性和穩定性越強。
3.知識整體與經驗的關系
奎因認為面對經驗檢驗的是知識的整體,我們可以通過修改其中某些陳述,以使知識整體適應經驗的檢驗。任何陳述都是可以被修改的,即使離經驗最遠的分析陳述也不例外,但是對知識整體內部陳述的修正具有很大的選擇自由,我們既可以選擇與經驗聯系最為密切的陳述,也可以選擇與經驗聯系最不密切的陳述進行修改。因此,奎因指出:“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陳述都可以認為是真的,如果我們在系統的其他部分作出足夠劇烈的調整的話,即使一個很靠近外圍的陳述面對著頑強不屈的經驗,也可以借口說發生幻覺或者修改被稱為邏輯規律的那一類的某些陳述而被認為是真的。”
為了使知識整體適應經驗的檢驗,即使邏輯經驗主義所認為的分析陳述也可以被修改,那么要在分析陳述與綜合陳述之間劃出一條分界線是很難的,世界上既不存在以意義為根據而不依賴于事實的分析陳述,也不存在僅僅以事實為根據的綜合陳述。每一個陳述都是科學知識的組成部分,每個陳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單獨地接受經驗的證實或否證。因此,奎因的整體主義消除了分析陳述與綜合陳述之間被假定的分界線。
參考文獻:
[1](美)蒯 因.從邏輯的觀點看[M].陳啟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洪 謙.維也納學派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鄧曉芒.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美)M.懷特.分析的時代:二十世紀的哲學家[M].杜任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