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體課件以其聲像俱佳、圖文并茂、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和非凡的表現力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要適時、適度,并且要與其他常規教學媒體“和平共處”,各司其職、各顯其能。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數學教學;應用
多媒體課件以其聲像俱佳、圖文并茂、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及其非凡的表現力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要適時、適度,并且要與其他媒體共用,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節時,課前我利用很多時間做了一些多媒體課件,在課上我先出示實際生活中有關圓組成的各種各樣的圖片并配有音樂,讓學生找出圖片中的圓,再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圓形物體讓學生觀察圓心、圓內、圓上、圓外,接下來又出示多媒體課件:“用一個圓形的物體,在紙上畫一個圓,然后剪下來,對折,打開,再對折,再打開,這樣反復幾次(這些都由計算機來完成)。”從而引導學生說出本節課要學的概念——圓心、半徑、直徑,推導出同一個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系。學生一直在看大屏幕,對顯示出來的五顏六色、形式多樣的很多課件很感興趣,看得眼花繚亂。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很活躍,但我卻感覺到很失望,覺得這節課學生收效甚微。
一、出現的問題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穎,一味地擺花架子,忽略了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生的主體地位沒得到充分體現。在課堂上從頭到尾都用多媒體課件,對其他常規教學媒介和手段不屑一顧,甚至于以計算機替代了黑板和其他實物教具,我還頗為自己的“佳作” 而得意洋洋。
第二,忽視了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而且在課前為了制作大量的多媒體課件浪費了許許多多的時間,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改進的策略
1.給課件“消腫”
在教學設計時課件的運用不必面面俱到,應把精力集中在每節課的重難點突破上。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可以制作這樣的課件:“草地上雞媽媽帶著一群小雞在做游戲,游戲的名字叫‘貓捉老鼠’。雞媽媽讓小雞圍著她站成一圈。小紅雞當小老鼠,小黃雞當小貓,小雞們玩得可高興了。”從而引導學生根據小雞們所在的位置認識圓心、圓內、圓上、圓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這樣一道延伸題: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車軸為什么要裝在圓心上?教學時我用動畫分別制作了一輛圓形車輪的車和一輛方形車輪的車,使學生實際感受后再回答,突破了難點。
2.采用“拿來主義”
可利用網絡獲取一些現成的課件,利用抓圖、動畫等軟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將其重新組合、加工,如此輕輕松松,又節約了很多時間,何樂而不為呢?物有所長,多媒體課件固然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他常規媒體的許多特點功能也不容忽視。如投影機的放大演示功能、展示臺的實物靜態展示功能、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都是感性而直觀的。
3.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實際動手做一做、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個圓,然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了解圓的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再把學生的作品放到投影機上來展示,發揮他們榜樣的力量,激起全班同學共同進步的熱情,從而輕輕松松地學習數學。還可用上各種實物,讓大家在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議一議中學得知識。如在教學完本節課的新知識后,還可以出示一些七巧板的拼圖,讓學生找一找圖形中的圓形。有了圓,這樣的拼圖會更美麗。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美,讓他們也在生活中創造美,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教育。所以我們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讓計算機多媒體與其他常規教學媒體“和平共處”,各司其職,各顯其能。
多媒體課件有其獨特的優越性,給學生以強烈的直觀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們在進行課件制作、應用時,應重視教學設計,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使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文婧.淺談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多元化[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6(1):78-80.
[2]馬 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之探討[J].科教文匯旬刊,2013(6):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