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中,人們從本體論、存在論的角度論證了實踐概念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從物質本體論到實踐本體論,賦予了馬克思哲學新的理解。但是,對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的討論似乎才剛剛開始。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是人所特有的活動方式。馬克思把人的活動理解為一種對象性的活動,并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對象性的辯證把握,實現了哲學的根本變革。
關鍵詞:理論;實踐;對象性
一、理論活動與實踐活動的統一
費爾巴哈哲學的缺陷是“沒有把人的活動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對象性的活動。“人的活動”包括實踐活動和理論活動兩個方面,而費爾巴哈僅僅把人的活動理解為一種理論活動,而不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既然人的活動是一種對象性活動,那么,毫無疑問,不僅人的實踐活動是對象性的,而且人的理論活動也是對象性的。當然,實踐活動是理論活動的基礎,理論活動對象性的實現必須借助于人的實踐活動才有可能。
費爾巴哈把理論活動看作是對“對象、現實、感性”的直觀,因此,他所看到的便只是“感性對象”。由于他不懂得實踐的辯證法,所以,不能理解“對象、現實、感性”的生成以及實踐活動對現實世界的革命作用。馬克思提出的人的活動的對象性是對直觀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片面的“理論活動的對象性”的一種揚棄。
二、實踐活動的對象性
馬克思說:“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1]人的能動性是體現在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相統一的過程之中。人的受動性是指人的存在及其活動的受限制和受制約性。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從兩個方面闡述了人的受動性。一方面,人是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人和自然是對象性的關系,這種對象性關系使人對對象有著現實的依賴性。但是,從人的現實生存角度出發,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首先是人能動的作用于客觀世界。馬克思說:“說一個東西是感性的即現實的,這是說,它是感覺的對象,是感性的對象,從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對象,有自己感性的對象。說一個東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動的。”[2]在馬克思看來,人依賴無機界表現在兩個領域:從理論領域來說,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也就是說人的意識的產生是對外部物質世界的反映,人的精神生產和理論活動要以自然界為對象。從實踐領域來說,自然界是人生活和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人一開始把自然作為人的直接生活資料,然后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
三、理論活動的對象性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這是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觀點。馬克思從人類的現實生存出發,論證了實踐活動的先在性、基礎性和優越性,明確指出,人們的理論活動是建立在實踐活動基礎上的,隨著實踐活動的重復,人們才開始“從理論上”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當然,隨著理論的發展,理論活動會越來越成為人類實踐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理論是現實世界在實踐基礎上向主體人的內化的結果,這種內化不斷提升著人的主體力量,又反過來通過實踐能動地作用于現實世界,實現理論活動的對象化。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物質變精神和精神變物質的不斷反復。
理論活動的對象化是通過改變實踐活動的人的思維來實現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實質就是理論說服人,就是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活動。現實世界的存在本質是一種“物質力量”,改變現實世界只能用物質力量即實踐活動的力量才能實現。物質力量(現實)可以借助于實踐活動轉變為精神力量,精神力量也可以借助于實踐活動轉變為物質力量。這種轉變的關鍵環節是千百萬群眾的實踐活動。理論活動的對象化就是精神力量轉變為物質力量的過程,它的實現有賴于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億萬的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