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性游戲是一種人為創設自然情景且為幼兒自愿、自發的游戲形式,孩子們喜歡玩、樂意玩。但在游戲時,游戲的規則和自主方面會有很多矛盾沖突,自主方面中可能會違反規則,而既定的規則往往束縛幼兒的自主性發揮,到底怎樣使其兩者相輔相成、齊頭并進呢?這里談一談我的淺見。
關鍵詞:自主性;游戲;幼兒教育
一、快樂的游戲來于規則
游戲不可以沒有規則,根據蒙臺梭利的兒童觀,幼兒的內在沖動是通過自由活動表現出來的,他能根據自己的特殊愛好選擇物體進行活動。自由和規則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良好的規則可以使幼兒在活動中內化規則,更自覺地遵守規則。離開了規則,幼兒的安全、身體行為的發展及活動的順利開展都得不到保障,更談不上幼兒的自由和快樂。
如在大班自主性游戲“小熊染布坊”中,教師在讓幼兒認識操作材料后,與幼兒一起討論“使用顏料需要注意什么”。最后一致通過了這樣的要求:蘸過一種顏料的筆一定要放回裝那種顏料的盤里,不能去蘸其他顏料;小朋友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手上有顏料應馬上用抹布擦干凈等。因為操作前教師與幼兒共同制訂的規則清楚地告訴幼兒該怎么做,這種規則既能規范幼兒的操作行為,又能引發和支持幼兒的活動。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幼兒逐漸學會了公平、公正地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初步實現了由他律向自律的逐步過渡,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和規則意識得到提高,且通過評價,幼兒能逐步掌握規則,養成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二、在規則中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1.在自由建構中內化規則
教育家皮亞杰認為:幼兒階段兒童的道德和規則是自律的,這并不完全符合幼兒的生活現實。幼兒年齡小,雖不能完全擺脫成人的限制,卻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增強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幼兒的自主意識,鼓勵幼兒自己去思考規則和要求,探索規則和要求的合理性,他們就會主動認同規則、紀律,心甘情愿地遵守它們,逐漸成為有自律意識的人。在活動中,幼兒對于自己認同的規則,總能做到忙而不亂,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由”的功效。
2.在隨機應變中釋放自由
沒有規則不成方圓,但是有了規則,我們就一定要墨守成規嗎?自主性游戲重視的是幼兒的自主和創造,教師可能片面地強調規則而扼殺了幼兒創造的萌芽,在游戲中教師如能隨機應變地對待幼兒的自由,往往就能促成幼兒新的創造活動。如在大班自主性游戲“醫院”中,孩子們既成的規則就是醫院是不能買菜的,這里是病人看病的地方。但是陸XX小朋友還是把菜買到了醫院。于是蜂擁而至的報告聲就來了:“老師!醫院買菜!”“老師,陸XX買菜!”……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怎么處理呢?是一聲令下“把菜還回去”還是耐心傾聽幼兒的想法,隨機應變地處理呢?我選擇了后者。在耐心詢問下,孩子說出了讓我激動的話,“我們餓了,可是沒地方吃飯。”一句短短的話,卻道出了孩子對游戲的投入度。于是我趁熱打鐵:“你見過醫生在辦公室做飯的嗎?那怎么辦呢?”在我的鼓勵之下,孩子們想出了很多點子,有的說開個飯店,有的說開個醫院食堂……在老師的隨機應變中,新的游戲主題開始了。
3.在寬松環境中享受自由
蒙臺梭利曾經說過:我們必須嚴格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孩子們有了自由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是有興趣的,孩子就會反復做那件事。在自主性游戲中教師更要為幼兒創設一種寬松、民主、自由的環境,促進幼兒主動遵守各種規則。
如在建構游戲中,孩子們自發組織了搭房子比賽。比賽前,我們每組排好四路縱隊。可是比賽一開始,隊伍馬上變成歪歪扭扭的“小花蛇”,老師幾番提醒也沒用。原來縱隊的排列方式擋住了后面幼兒的視線,怎么辦呢?老師請幼兒反復商量統一,每組用粉筆在地上
三、結語
在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懂得幼兒是自主學習與發展的真正主體,自由的游戲環境能促進幼兒實現更深層次的發展。教師要機智地將自由和規則有機地融合,使自由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中,真正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萬文華.淺談游戲規則與幼兒自主性的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02(4).
[2]吳 潔.在自主性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J].成功(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