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語文的“半壁江山”,但寫作文也是學生最害怕的一件事,也是讓老師最苦惱的一件事。平時教師指導學生寫作可謂用心良苦!不僅會利用專門的作文課對學生進行指導,甚至每一節語文課都會滲透寫作方法的教學。但是,盡管老師這么精心地指導學生寫作,但效果還是不明顯。作為語文老師怎樣才能突破這個難題,讓學生愛上習作,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質的提高,筆者就此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加強閱讀;積累生活素材;關注情感體驗
一、加強閱讀,豐富學生的詞匯
新課標指出:“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方法,遷移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這就明確告訴我們:閱讀是作文的基礎,只有廣泛閱讀,積累一定的詞句,讓大腦充盈起來,才能做到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可見,讀和寫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為了能讓學生寫作時有話可說,有詞可用,有句可借鑒,我堅持每天讓學生進行閱讀,就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在習作時,學生的作文不再是沒有任何味道的“白開水”,他們的習作由一個好詞句逐漸擴展到兩三個甚至更多,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這種做法對學生的習作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課下我與幾個學生進行了交流:“現在你們還覺得寫作文可怕嗎?”這幾個學生都說:“現在覺得寫作文沒有那么難了,而且習作中會用到好多好詞佳句呢!”在說這句話時,他們都顯得特別得意和驕傲。我想,這樣繼續堅持下去,相信學生頭腦里的知識會逐漸豐盈起來,到時他們寫出的作文會有很大進步。
二、關注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張揚個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欲望
作文要求學生“吐真言,寫真感”, 由于個體不同,經歷的過往也不一樣,即使面對同一場景,學生的內心體驗也會不同。“尊重生命個體,鼓勵個性表達”是我所向往的習作境界。[1]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作文必須是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學生選擇寫作素材上我們教師要多花費心思。好的文章都是來自于生活,我平時要求學生在選擇寫作材料時必須真實,必須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比如,在開展慶六一兒童節活動前,我與學生交談后發現:學生對學校組織的這次活動安排頗有微詞。于是我靈機一動,進行了一次“六一兒童節應這樣舉辦”的習作練習,結果讓我大吃一驚:那些平時連一段完整的話都寫不好的學生,這次竟然寫了一頁多!并且語言那么樸實,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情感是那么細膩。這不禁使我感嘆。原來我們教了這么多年的作文,學生感到厭煩,就是忽視了他們的情感生活啊!于是,我就觀察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找到他們喜歡說話的點,激活他們的情感,使學生的內部語言高度活躍起來,讓說為寫打基礎,用寫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情感與語言同構共生,從而達到習作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所寫的文章才會生動有趣,才會豐富多彩地展現出小學生那美好的心靈及純潔而絢麗的兒童生活世界。因此,要想學生不再為寫作而頭痛,不再讓我們老師煩惱。教師首先必須做到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抓住契機,豐富學生的積累,使學生真正達到“我要寫”的境界。
三、課文教學與習作有機結合
隨著學生寫作能力的逐步形成、對發展規律的研究深入以及認識的不斷深化,讀寫結合的寫作訓練方式越來越受到學生喜愛。“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教材之典范,在閱讀中積累豐富的詞匯,學習教材中典范寫作方法。[2]現在的語文課本基本都是由幾篇課文和一個學習園地組成,而學習園地中包括習作,這就把習作和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教科書上所選編的課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無論從文章的結構還是內容,都是很適合小學生學習借鑒的。可讓學生多背誦課文中的優美句段精彩詞語,并且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比如,我在教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秋天的雨》一課時,有很多優美語句,我要求學生背誦,并且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在接下來的學習園地布置習作任務寫秋天,我在批閱學生的作文時,充滿了驚喜,一句句那么美的語句充盈著他們的習作:“秋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了,她把黃色給了銀杏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美麗的菊花仙子在秋風中向人們頻頻點頭。”“美麗的秋天,帶給大地的是一首豐收的歌,帶給人們的是一首歡樂的歌。”看到這些,我真的震撼了,就是老師一句簡單的話語,竟然讓學生有了這么精彩的作文。此外,在鼓勵學生學會運用課文中的優美語句外,我還注重將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課文的同時習得習作方法,比如,我在教學《趙州橋》一課時,其中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話:“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既總結了前一段的內容,又概括了這段話的內容。了解完后,讓學生明白這樣的寫法可以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所以我們習作時可以學習作者的這種寫作方法。學習了之后就要運用,于是在這組課文后的習作中我就鼓勵學生試著運用過渡句去寫作,之后習作評改時,我發現有大部分學生已初步學會運用過渡句了,雖然有的不太恰當,但是我相信學生已經對過渡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平時的作文訓練再及時加以鞏固,相信學生的習作水平會逐步地提高。當然,其他的課文教學中還有許多和習作相關聯的知識,我們只要在每篇課文中都滲透一點點,一定會對學生的習作有很大幫助的。
四、修改要不厭其煩
“文章不厭百回改”,優秀的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修改就是對學生所寫的作文要做到精批細改,一絲不茍。在批改作文時,要做到眉批與總批相結合,教師改與學生改相結合,學生互改相結合。在學生互改時,要先出示范文,教師做示范修改,小到一個標點,一個錯字,大到句子段落;并且在修改時,要求學生必須正確使用“刪、補、調、換”的符號進行修改,刪掉不必要的字詞句段,增補缺少、遺漏的詞語,調整句子順序,更換不恰當的句子;把對內容、結構的修改設想寫在文后,讓學生體會“文不厭改”的好處。教師在改作文時,批語要有思想性、啟發性、針對性和鼓勵性。杜絕武斷斥責的批語,以防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此外,教師的講評是作文教學的繼續和深入。在作文講評課上把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一一明確指出,既是本次作文的總結,又是下次作文的鋪墊;既總結了經驗,又提高了認識水平。教師應采用重點講評與對比講評結合的方法。選取寫得成功的一篇講評,指出成功之處,借鑒他人經驗。再選出寫得不太令人滿意的一篇,指出失敗的原因并提供正確的方向。每次講評做到有側重點,評出優點,指出不足,引導方向,教授成功的方法。做到普遍性問題集中講評,個別性問題單獨指出。這樣對每位學生影響較深,做到心中有數,就會取得顯著效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作文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教師要有耐心,鼓勵學生多閱讀,學習優秀文章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以致用,而且還要指導學生多關注現實生活,多角度地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積累素材,不斷提高認識,才能獲得寫好作文的金鑰匙,才能為寫好作文打開“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王元安.用愛心經營教育[J].山東教育,2016,(16).
[2]肖勇勝.重構語文教材創新作文教學——習作”情境體驗作文“教學反思[J].小學語文,201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