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初中物理教材的更新,新教材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很多知識由科學理論串聯而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要加強相關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關鍵詞:物理;旁征博引;課堂教學
1.在學生討論中拓展,發展思維與表達能力
課堂討論是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討論法并不是隨意交談,而是教師要在課堂上選擇一個符合教學目標的課題,即注重針對性。因此,教師應該利用所討論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討論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呈現問題時把握好論題的難度,難度不宜過大,也不能太容易。很多時候教師應創設合適且具有吸引力的討論情境,讓學生沉浸在討論問題的氛圍中,積極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參與其中,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筆者在初二物理課堂中就《緒論》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生活中有哪些物理現象?”聲音剛落,學生就紛紛討論了起來。有的說水燒開在沸騰是物理現象;有的說冬天窗戶上結冰花是物理現象;還有的說用吸管喝到汽水也是物理現象。盡管學生對物理理論知識不了解,但學生熟悉很多物理現象,所以學生討論熱情很高。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教師可以挑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繼續探索物理學習的奧妙之處,從而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而學生的知識也在探討中不斷積累,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也在逐漸提升。
2.在知識應用中拓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且在實際應用中使用廣泛。但物理知識的邏輯性十分嚴密,很多物理知識只有與生活相聯系才能讓學生理解深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生活就是物理的源泉與歸宿。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初中物理課程教學融于生活中。適當地與生活建立起聯系,特別是當代社會的科技,即將科學轉化成符合學生的認知度的層面,讓學生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熟悉的情境下發揮自己的水平,這樣有助于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地重要性。事實上,物理教學與當代科技的結合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是物理課堂中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將復雜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化和清晰化,最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3.在物理實驗中拓展,有利于掌握實驗原理
實驗是物理研究的靈魂。很多物理規律都是建立在科學的物理實驗基礎之上的,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實驗只是按照課本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實驗只能抑制學生的思維,達不到拓展學生知識面的目的。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營造良好、民主的教學氛圍,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豐富,有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就相關的內容進行鏈接。或者邀請幾位同學與教師一起進行實驗,或鼓勵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自主實驗,提高探究能力。如果是學生無法獨自完成的實驗,可以由師生共同來完成。這樣,可以利用實驗的機會引導學生了解實驗原理,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實驗原理。
4.在課堂作業中拓展,引導學生發現隱含條件
在教學“機械能”這章節后,大部分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后便不再繼續學習,認為可以應付考試了。事實上,此時教師可以拓寬動能和勢能的知識,以提升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題目:“用彈弓將一塊小石頭彈出,忽略空氣阻力,什么時候石頭的速度最快?”學生依據所學的知識很快就會判斷石頭剛離彈弓時速度最快,還有的學生并不能進行準確的判斷。因此,我們應該利用課堂作業適時適度地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盡量發現作業中隱含的條件,就此旁征博引,從而提高作業的質量。
總之,教師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當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要重視對物理教學情境的改革與創新。并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與補充,即優化教學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提高適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以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減少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的依賴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更加系統的物理知識。
參考文獻:
[1]朱張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5,(9):74.
[2]李廣杰.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旁征博引[J].新課程學習(上),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