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講座作為傳遞知識、分享經驗的平臺,歷來被高校重視。相較于綜合性高校和以文科為主的高校,理工類高校的講座情況呈現出相應特征。本文以L大學為例,采用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和個案訪談的方法,對講座的舉辦和參與情況進行探索分析,提出了針對性、共享性、主動性三大方針。
關鍵詞:理工類高校;講座;學生參與
L大學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是一所以工科見長的“211”高校,同時兼有理學、經管、文法、教育與藝術等學科。學科強勢以及地理優勢使得校內講座數量龐大,但筆者經調研發現,學生參與講座的形勢并不樂觀。其面臨的困境主要為數量龐大,院系講座為主力,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參與講座消極、被動,講座缺乏活力。
一、學生參與分析
1.講座:學院硬性要求,干貨為主
L大學學生所參加的講座多由學院組織,除海報宣傳外,更多的是以集體短信的形式告知學生要求參加講座。有關學術、專業和學習的講座占據著最大的比重。外校教師以及國外教授相較于校內教師更受大學生的歡迎。講座形式遵循傳統單向發言型,絕大部分講座在最后設置小部分的提問環節進行互動。
2.參與:高期待與低回報
在參與講座的動機中,基于興趣愛好是六成學生的選擇,增長才干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也超過四成。參與有關學術專業的講座是學院的強制要求,但更重要的還是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參與講座處于一種“被動壓制下的主動狀態”,即形式上為被參加,實則有這方面的需求。同時,這種狀態還表現為需求旺盛,但參與率較低。學生對講座有較高的期待,但相反的是講座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此外,性別對講座的參與程度影響不大,女生相比于男生略微主動,大二和大三學生是參與學校講座的主力軍。值得注意的是除單純聽取講座,四成學生有組織講座的經驗。
3.期待:學霸與文藝青年的完美結合
筆者通過交叉分析發現,L大學學生在注重智育的同時,也很關注文學藝術領域的內容。他們希望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專家為其敞開知識的大門,也期待著接受文藝的熏陶,從而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對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不容忽視。傳統的單向匯報式發言并不能滿足學生與主講人互動的需要。在對主講人的期待上,成功的企業家也是學生追捧的對象之一,顯示出就業、創業的主題可滿足學生實際需要的特征。
二、建議與對策
1.針對性:需求為主,貼近學生
講座的舉辦方應該以學生的需求來確定講座主題和主講人。L大學存在名目繁多的贊助式講座,學生大多被要求前往填場,其中只有極少部分講座能讓學生有所收獲。舉辦方應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著眼點,而不是只追求舉辦講座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組織者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后開展工作,增強講座的針對性,力求講座內容貼合學生實際。當然L大學文學講座數量稀少,需求缺口較大。
2.分享性:真正的效益最大化
講座以互相學習為主要目的,而相互溝通能夠提高學習效率,主講人與聽眾思想的碰撞值得鼓勵。此外,不同院系舉辦講座應體現一定的分享性,具有普適意義的講座應該打破信息壁壘,與其他院系共享參與權。講座的形式和流程再造應該由組織者提上議程。
3.主動性:化期望為行動
學生對講座的高期望與參與講座的低效益之間的矛盾,除去客觀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夠。以創業講座為例,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可以自行尋找校內外的創業資訊和講座,甚至自發邀請他人來做講座。學生參與講座并非只當聽眾,也可以是組織者。在聯系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更多經驗。
學校講座多而不精,內容有待豐富是客觀問題。舉辦一場講座涉及多個主體:舉辦方、主講人和聽眾。在流程上,
聽眾是最后一個參與到這個過程中的;但在講座整體設計上,聽眾才是應該最先考慮的因素。大一新生的銜接過渡,大二、大三學生的興趣追求,大四的畢業抉擇,研究生的學術探究以及所有學生都關注的學習問題應該被細化、具體化,使講座投學生所好,各取所需。
參考文獻:
[1]吳增基.現代社會調查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彭 暢,陳桐清.高校學術講座現狀分析及學術講座提振措施的研究——以長沙理工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 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