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工程訓練中心是學生開展工程訓練的主要場所,傳統的訓練內容、訓練設備與訓練規模正在發生著一系列的轉變。本文主要探討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內涵式發展與創新轉型,通過分析各方面的發展轉型內容,給出未來工程訓練中心的發展藍圖。
關鍵詞: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內涵式發展;創新轉型
一、“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1.注重前瞻性
大學工程訓練中心應與國家教育改革同步發展,要對大學工程訓練課程在專業教育中的位置進行準確定位,依據定位進行改革創新;根據社會企業的用人需求,展開大學工程訓練的教學活動,形成學校與社會的無縫連接;對學生的實際需要展開深入調研,將國家的工程訓練標準與學生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形成具有創新形式的大學工程訓練形式。
2.注重跨越性
大學工程訓練中心采用非均衡發展理論的發展模式,進行重點工程訓練項目建設,以完成訓練中心的跨越發展。大學工程訓練中心不再運用以往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大力建設各種大學工程訓練中心,而是承認各種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存在的差異,承認各個工程項目的多樣性,運用不同模式進行發展。同時大學工程訓練中心要注重各種潛在作用因子的構建,通過多種多樣工程訓練設備的建設,達到工程訓練結構的多樣性。大學工程訓練的快速發展,要從發展觀念、發展模式、師資隊伍構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發展目標制定等多方面進行努力。
二、“學校型”向“社會型”轉變
大學工程訓練中心不僅是面對學生的訓練中心,更是面對全社會開放的訓練中心。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并不是展開高端科學研究與科學實驗的中心,也不是各種機械廠企業進行金屬加工工藝實習的實踐中心,而是面向學校與社會的“開放型”中心。因此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的發展,既與大學專業教學有著緊密關聯,也與社會企業有著若干聯系,社會資源是實踐應用的最好資源。
三、“理工型”向“綜合型”轉變
現代工程訓練發展速度較快,特別是訓練內容與訓練對象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大學工程訓練對象由原來的工科專業學生逐步轉變為復合理工專業學生,將來還會轉變為全面綜合性專業學生。而且大學工程訓練內容也由原來的工科專業基礎知識與基本實踐,轉變為理工科基礎知識與基本實踐,未來還會涵蓋醫科、文科等多學科專業知識。由于現代各種科學技術與文化產業互相交叉融合,大學工程訓練內容的多樣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各種專業技術人才能夠通過較為專業的理論訓練來完成相關的技術工作。
四、“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
大學工程訓練教學由知識傳授向科學研究轉變,科學研究式教學屬于創新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教學由高級技術人才、教師、實驗師等多種教師開展教學。這些教師會根據當前教學科研成果,不斷調整工程訓練的項目內容。他們專注于工程技術、大學生工程訓練等方面的問題研究,這些研究課題會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當前大學工程訓練教師會將碩士與博士的研究課題引入到工程訓練中心進行研究。學生通過現實課題的訓練,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
五、“投入型”向“效益型”轉變
大學工程訓練的主體是大學生,在大學工程科研項目、技術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工程訓練中心設備的投入。如果工程科研項目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則能夠彌補科研投入所花費的費用。而且科研成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永續的,因此工程訓練科研項目的現實轉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經濟效益提高,才能保障工程訓練中心的長久發展。
六、結束語
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由原來的單一機械專業生產操作實踐中心,轉變為多學科多元化發展工程訓練中心。而師資隊伍建設、科研技術、生產活動的有效結合,能夠推動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向更高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1]傅水根,嚴紹華,李雙壽,等.創建國內領先的工程訓練教學示范中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4).
[2]孫文彬.開放性創新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