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和促進外語教學和學習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地方高校外語課程學習評價體系的調查研究,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弊端,旨在探索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外語學習評價體系。
關鍵詞:外語學習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1.調查概要
本文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以吉林省某兩所地方師范院校為調查對象,對外語學習評價體系進行全面調查。
(1)評價主體。評價主體即評價者,經調查,兩校各課程均以任課教師作為唯一評價主體,缺少同伴評和學生自評,評價主體呈現單一化。
(2)評價方式與內容。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從教學大綱和對教師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兩校外語學院各科目均采取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是檢測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重要途徑,但具有不全面性,它只反映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形成性評價所占比例較少,主要形式為日常小測驗、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和出勤率。總體來看,評價內容沒有涉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幅度、自主學習能力等考核因素。另外,從問卷調查結果看,評價結果反饋不及時,這種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評價的促學功能,使學習者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學習者學習方法的改進和學習熱情的提高。
(3)評價基準。從評價基準來看,終結性評價有比較全面的參考答案,而形成性評價缺乏明確的評價基準,導致授課教師進行評價時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2.改革思路及措施
外語學習評價改革應依據外語測評理論,包括國內外形成性評價理論的發展及實踐研究、CEFR以及《JF日語教育標準2010》等。我通過中國知網查閱了近年來國內有關外語學習評價的論文,結果表明:本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進行外語學習評價改革,首先要轉變傳統的師生觀,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學習和全面發展為目標,在改革實踐中,依據“教、學、評”一體化的指導原則,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實現良性循環。
(1)評價主體多元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外語學習評價活動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不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應將由授課教師操控的學習評價活動改為由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多元主體評價活動,使評價結果更客觀全面。在評價活動中,增加同伴評和學生自評。同學互評過程是學生相互學習和交流的過程,有利于認清自我,促進自我完善。學生自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關注自我成長。
(2)評價過程動態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定量評價方法和定性評價方法各有所長,而傳統的外語評價方法常利用量化考試手段來靜態考查學生的外語知識和技能,這種評價方法的弊端在于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能夠客觀、真實、全面地考查學生的各項能力和學習成果。即將原有的較為單一的量化筆試改革為包括筆試、作業、課堂討論、課前演講、小論文、學習小組課件展示等內容在內的多樣化評價內容,使得評價結果既包含量化分數,又包含評語式的定性評價,達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3)構建完善的形成性評價基準。構建完善的形成性評價基準,細化評價內容和基準,使評價結果具有客觀性和全面性,發揮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
3.結語
課程體制改革的成功以評價體制改革為保障。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外語學習評價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遵循高校“以評促改、以評促學”的評價方針,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新型外語評價體系是符合我國外語教育發展趨勢的重要課題,因此,今后將進一步對外語學習評價進行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吳秀蘭.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8(3).
[2]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