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這門學科具有自己的特性,有機地將人文性和工具性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有效地學習語言和文字,還能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使他們具有更高的人文素養,利用語文教學課堂作為主陣地對學生的生命意識進行培養。小學語文教師從內心深處要愛護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中都要幫助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構建,讓小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對生命有足夠的熱情和敬畏,最終引導這些學生成為高素質、有文化的人才。
關鍵詞:生命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1.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生命教育的應用
(1)增加語文課本中生命意識吸引力。經過統計我們發現,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共有213篇,占比42.39%,覆蓋課文、字詞、練習以及習作這四個方面,從這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這個理念得到了各方的廣泛重視。例如,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使用的教材,其中有一篇課文叫做《放小鳥》,這篇文章主要引導孩子們如何愛護小動物,尊重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命。而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做一片美的葉子》,通過大樹和樹葉的比喻,讓學生明白我們個體和祖國之間的關系,文章語言非常優美,將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都有效地激發出來。
(2)構建生命意識。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陣地,所以教師對課堂評價的作用要有正確的認識,因為它會對師生雙方的教學和學習行為都產生直接影響,并且影響到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同時課堂也是師生互動及培養感情的場所,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教學、提問以及評價等過程給學生傳遞正確的、積極向上的觀念,讓他們感受到崇高的生命理念。不過這些都并非朝夕而成,需要長期努力。首先教師可以將教材中更深層次的內容挖掘出來,讓學生從更高層次上理解生命。例如,在《日月潭》這種描寫風景的課文的教學過程中要將世界和生命的美妙之處展現給學生,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意識,從而尊重生命。在確定了正確的生命意識以后,還應該告訴學生,生活和生存是不一樣的概念。例如,課文《劉胡蘭》,我們的革命烈士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是值得我們歌頌的。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樣,必須了解生命的意義,他人才會認可你,自身才能成長。
(3)通過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命情感。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點內容,因為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有效地進行知識的積累,并且將個人的情感激發出來,使個體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了解,從他們的身心發展情況出發,科學地推薦閱讀書籍。如果這些書籍能很好地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就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加理解生命,尊重生命。
在課外還可以開展各種體驗式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途徑可以進行情感體驗,并且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設計靈活多樣的有關生命教育主題的單元活動,例如,演講、編排演出情景劇、繪畫,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命意識得到了增強,同時對生命的意義以及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意識去尊重并且熱愛生命。例如,《鯀禹治水》這篇課文中有一個情節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教師就可以以這個故事為背景創設情境,安排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當學生扮演大禹時,他們對大禹內心情感的掙扎和糾結會有更深的感受,也會體會到那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情感,對生命的更高價值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2.踐行生命教育理念的意義
第一,我們應該將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語文教學中去,教師要從自身做起,保證生命意識的完整構建。要在教學過程中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將這些生命意識傳遞給學生。同時在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關愛。
第二,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積極進行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學習。小學生年齡比較小,還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學生的記憶量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并且逐漸從無意識的記憶轉變成為有意識記憶,形象記憶逐漸取代抽象記憶,所以我們的教師在教育中也要重視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將正確的、科學的生命意識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從小就擁有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之情。
總而言之,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更愿意去學習語文并且對學習更有信心,在獲得對生命有更深的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人生的成長閱歷。
參考文獻:
[1]李德祥.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優勢分析[J].速讀(中旬刊),2014(11):25.
[2]汪加菊.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與思考[J].速讀(下旬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