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的體魄展現(xiàn)了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是民族健康發(fā)展的象征。在素質教育的全面引導下,以健康為先的指導思想引導高校體育教學注重身體和精神雙重發(fā)展。在社會急劇發(fā)展變化,各方面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因此有必要探討如何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同時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體會運動帶來的快樂的同時提高心理素質,使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
在素質教育如火如荼進行的當下,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間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在運動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已是高校體育教學需要解決的一項課題。因此,本文對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1.及時調控心理情緒
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表情和行為真實地反映了其內在心理狀態(tài),體育運動很容易考驗一個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而體育運動能很好地排解學生的憂愁、沮喪等不良情緒,是對學生心理的一種良好治療。目前國內研究結果顯示,運動鍛煉能夠改善人的心理情緒,減輕不良情緒的影響。
2.改善機體健康狀況
運動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通過身體活動改變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活動方式,促使各機能系統(tǒng)進入積極活動的狀態(tài)[1]。加快新陳代謝,激發(fā)各器官興奮活躍,激活長期關閉的毛細血管和神經(jīng)細胞,使身體獲得充足的氧氣。而健康的機體則是心理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是人們心情愉悅的重要保障。
3.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可相互協(xié)作,從而有利于學生進入社會后能與他人友好相處,塑造良好的人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高校體育課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完善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身體、性格、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差異性,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有人文關懷情結,遇到不同情況時能區(qū)別對待,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使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增強自信心和交流溝通能力,從而在運動中體驗各種人生情感,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教育課、體育心理衛(wèi)生課等課程促進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2]。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關于健康的知識,從而自我診斷是否存在不良的心理傾向和心理問題,逐漸克服這些障礙,最終做到自我判斷、自我完善,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
3.必要的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不斷審視當下的體育教學改革,加大改革力度,突破原有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適當加入心理訓練部分,幫助學生克服煩躁、沮喪等不良情緒。在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的情況下,適時地開展關于耐力、團隊協(xié)作等有關體育活動以及開展心理專家講座等形式,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長處與不足,激發(fā)對生活的熱愛,培養(yǎng)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4.改善體育評價模式
體育課程改革改變了原有的以運動項目來劃分內容的形式,將重點放在了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意識和鍛煉、交往合作意識上來。體育評價模式應該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忽視學生的差異性。應改善體育評價模式,將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作為評價結果中的幾項指標,這就把學生的心理素質考評納入系統(tǒng)中來,將學生的生理心理素質相結合的評價模式無疑會促進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三、結束語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而長遠的工程,可于體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需要教師以及學校工作者全力配合,同時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高校體育教學應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完善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和教育手段,于體育活動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于強健體魄中完善學生人格,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遵琴.高校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畢節(jié)學院學報, 2010(6).
[2]符 強.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