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濕地評價是濕地保護的基礎,通過構建系統科學的濕地評價指標體系,可為濕地保護策略的制定提供合理依據。本文闡述了國內濕地健康評價、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價值評價方法,提出了各種方法的適用性和優化改進策略,以期為建立適用性廣泛、可操作性強的濕地評價指標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濕地;健康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生態價值評價;綜述
濕地(wetlands)是水陸系統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處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的自然綜合體,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國際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為:“濕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水水域。”然而,全球濕地普遍存在著面積減小及濕地生境惡化等問題,亟須加大對濕地的保護力度,以扭轉這些不利局面[1][2]。
對濕地開展評價是濕地保護的基礎,通過構建系統科學的濕地評價指標體系,可為濕地保護策略的制定提供合理依據,對提高濕地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本文整理了國內濕地評價方法,以期篩選出最能反映濕地生態特征和自然環境質量的指標,為建立適用性廣泛、可操作性強的濕地評價指標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1. 濕地評價簡介
濕地評價是對濕地的功能類型、功能容量和閾值進行確認和度量,對濕地的經濟價值進行評估,對濕地開發項目、對濕地功能和環境影響大小與濕地演變趨勢進行評價的過程[4],包括健康評價、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價值評價三方面[5]。
2. 濕地健康評價研究進展
濕地生態健康,不但要看其能否提供調蓄洪水和凈化水質等特殊功能,還要看其是否具有維持自身系統的動態穩定的能力,如具有從環境擾動中自行恢復其結構功能以達到最佳動態平衡的能力。目前,我國濕地生態健康評價指標主要集中在化學和生物指標上,如濕地沉積物和有機物的化學組成,濕地物種的密度、豐度,種群動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生物量及生產率等方面。
然而,多尺度研究評價過程必須在社會環境經濟綜合效益的基礎之上進行。同時,亦需結合濕地健康評價指標的發展歷程來優化升級評價指標體系。如,由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擾動尺度越來越大,需要將過去由單一環境脅迫引起的局部影響轉向多因子環境脅迫對區域尺度的全局性影響評價。同時,如今理想的自然濕地狀態已日趨消失,大部分濕地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評價指標的確定不應過多地依賴純自然狀態的指標,需重點對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協調性及自我平衡性進行評價。再者,亟須建立模型化、網絡化的健康評價系統,以對受損濕地系統進行預測評價及診斷[6]。
3. 濕地環境影響評價研究進展
濕地環境影響評價是對濕地資源開發所造成的影響進行系統評價,它是評價濕地資源開發是否合理的有效工具, 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7]。其評價過程包括全面系統地總結濕地資源開發過程,分析其所帶來的各種生態環境影響,預測濕地資源未來的狀況,并對不良影響進行調控,防止濕地生境進一步惡化[8]。對于即將開發的濕地,必須開展濕地環境影響評價,對其所產生的各種影響進行定性或定量描述,同時進行費用—效益分析,作為決策的依據[9]。
同時,監測是濕地環境影響評價中重要的一環。由于濕地資源生態環境監測范圍廣泛,時空跨度大,且監測重點具有特殊性,因此濕地生態環境監測有別于一般的環境監測。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RS(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及無人機技術等,提供背景數據,并以監測數據構建網絡體系,實現生態環境預警[10]。
4. 濕地生態價值評價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多種服務價值,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寶庫和生存環境。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研究的熱點課題。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是指濕地生態系統及所屬物種所提供的能夠維持人類生活需要的條件和過程,即濕地生態系統發生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為人類提供的各項服務,包括提供產品、防洪減災、調節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社會文化載體等。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是量化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的過程。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有利用價值和非利用價值兩類。目前關于濕地生態價值評價方法,國內學者大多采用美國的或者根據其修改來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市場價值法、費用支出法、條件價值法、碳稅法、影子工程法、提示偏好法、陳述偏好法、模糊評價法等。經多年實踐證明,市場價值法的可信度最高,陳述偏好法可信度最低。
由于生態系統的性質決定了生態系統價值估算不同于一般商品,不同濕地系統的服務內涵側重不同。如以珍稀動植物保護為主的濕地注重生物多樣性的服務, 以景觀休閑等為主的濕地注重社會文化載體的服務,以防洪護堤為主的濕地注重調節徑流和防洪減災的服務等。同時,由于濕地系統生態服務功能具有多重性(既有正效應也有負效應),如濕地保持土壤、淤積造地的同時也導致了蓄洪防洪功能的減弱;污染物一旦超出濕地降解和吸納污染物的容量限制,就可能導致地方性疾病的產生,因此在生態評價實際操作過程中,無論哪一種方法都只對一種或幾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適用,不能解決全部問題。
5. 結語
濕地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只有將濕地評價的功能評價、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三個組成部分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進行濕地健康評價、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價值評價,從而為濕地保護提供更準確有效的技術支撐。同時,擴充評價過程的法律依據,對評價指標進行多尺度、動態性的研究與分析,利用高新技術強化監測手段(如3S技術、遙感技術、無人機技術等)亦是提高濕地評價準確度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D Xie,H Zhou,H Ji,et 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Wetlands in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3,4(1):63-69.
[2]申 兵.中國“濕地紅線”或被突破[J].生態經濟,2016,32(5): 6-9.
[3]楊 波.我國濕地評價研究綜述[J]. 生態學雜志,2004(4).
[4]武海濤,呂憲國.中國濕地評價研究進展與展望[J].世界林業研究,2005,18(4).
[5]李文艷,陳慶鋒,李 平.濕地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5).
[6]馮 倩,劉聚濤,韓 柳,等.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6,37(4).
[7]呂憲國,王起超,劉吉平.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初步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4,23(1):83-85.
[8]王 容,袁 婷,張 亞.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的進展[J].青海環境,2015,25(4):187-190.
[9]張樹文,顏鳳芹,于靈雪,等.濕地遙感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 2013,33(11).
[10]龐丙亮,崔麗娟,馬牧源,等. 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J].濕地科學,2014(3): 27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