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分析分層教學法能否提高學生的《機械制圖》成績,選取同一專業兩個班級的成績,通過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首先由擬合優度k-s檢驗得出成績符合正態分布,然后通過相互獨立的兩組樣本的t檢驗進行平均成績比較。結果表明,分層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
關鍵詞:機械制圖;分層教學;K-S檢驗;t檢驗
分層教學,是在承認同一班級中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差異的基礎上,將其分為不同的層次,為其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的一種教學模式[1][2]。筆者在“機械制圖”課程的授課過程中采用分層教學方法,參照有關文獻[3][4][5],通過SPSS軟件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判斷分層教學法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成績。
一、數據來源
筆者選取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飛機維修專業6班和7班兩個班級進行對比,6班采用分層教學方式,7班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作為對照組。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后,對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進行分析比較。
二、兩班學生成績的簡單統計
對兩班學生成績的基本情況進行簡單統計,見表1。
根據表一可知,6班(分層教學)學生的平均成績、最低分和最高分都優于7班(傳統教學)學生的成績,可見分層教學法還是有一定效果。6班(分層教學)成績的標準差略高,筆者通過分析,發現主要原因是6班(分層教學)上90分的學生有9人,高于7班(傳統教學)的2人,導致分數差距加大。
表1的簡單統計并不能說明分層教學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具有統計學意義,故還需進行統計學檢驗。
三、正態性檢驗
進行統計學檢驗之前,先要確定兩組樣本是否符合正態性分布。對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進行擬合優度K-S檢驗,結果見表2。
根據表2可知,6班(分層教學)的顯著性概率P=0.333>0.05,表明該班成績符合正態分布;7班(傳統教學)的顯著性概率P=0.164>0.05,表明該班成績也符合正態分布。為了直觀地觀察兩班學生成績的正態性,用SPSS軟件繪制P-P圖,結果見圖1和圖2。
可知,兩班學生的成績基本在直線上,其正態分布性令人滿意。由于兩班級學生成績都符合正態分布,可以對其進行t檢驗。
四、統計學檢驗
為比較6班(分層教學)與7班(傳統教學)學生成績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利用SPSS軟件對兩班學生成績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3。
根據表3可知,方差齊性檢驗的顯著性概率P=0.106>0.05,說明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方差相等,所以t檢驗的值應取上面“方差相等”那一行。其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P=0.004<0.05,說明兩個班的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分層教學能明顯提高學生的成績。
五、存在的問題
在分層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筆者遇到了一些問題。
(1)實施分層教學的6班中仍有3名不及格的學生。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這3名學生要么是留級生,要么學習態度非常差,對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置之不理,對考試不及格也無所謂。筆者與他們進行溝通,發現他們都對學習都抱有十分反感的態度,在中學階段就是如此,而且來學校學習也是被家長強迫。對于這種學生,筆者認為重點是從心理方面進行疏通,今后應與心理老師多多交流,解決他們厭學的問題。
(2)按理來說,對學生的分層應該是“隱性分層”,不該告訴學生,以免造成優生的驕傲,特別是避免引起差生的自卑。但在課堂練習、布置作業等實際操作中,因為對學生的要求和布置任務的不同,學生自身能感到差異。所以,與其藏著掖著,筆者干脆大大方方地對學生進行分層,并解釋每個人都是有差異的,且鼓勵他們超越自己,達到更高的層次。一個學期下來,筆者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等方式了解到,6班(分層教學)的學生并沒有明顯的心理異常。
(3)分層教學無論是備課、上課、布置作業還是測驗,都需為三個層次的學生做三套方案,對老師的要求非常高。筆者的能力和經驗有限,且對分層教學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故還需與其他老師共同探討研究,并結合他人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陳德智.淺說“分層教學、分步到位”的教學方法[J].現代教育科學,2002(10):41-42.
[2]尹小寧,趙江涌.高職高專公共英語分層教學研究[J].青春歲月, 2011(24):207.
[3]竺麗英.SPSS軟件在教學統計分析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06(3): 46-48.
[4]張文彤,閆 潔.SPSS統計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馬慶國.管理統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