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以其獨特的功能深受大學生的熱捧,作為自媒體的新寵,為大學生生活帶來較多便利,但也給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了諸多沖擊。對此,高校必須以提高教育主體的“微”素質,培育教育客體的“微”理性,創新教育的“微”方式,改善教育的“微”環境為著力點,轉“微”為機。
關鍵詞:微信;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
1.微信對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挑戰
(1)對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體的影響。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教育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課后談心、專題講座等為輔的價值觀教育。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掌握著課堂的話語權。隨著微信時代的到來,其扁平化和裂變式的傳播方式加速了信息的流動,打破了傳統封閉的直線型傳輸模式,大大削弱了教師的主控度和權威力。
(2)對核心價值觀教育客體的影響。第一,在網絡微時代里,“碎片化”信息充斥著不同通訊平臺,學生接觸到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不能完全辨別真偽。甚至一些低俗、詐騙的負面信息對于分辨能力較弱的大學生來說,存在著誤導性和危害性,從而導致大學生產生認知偏差。第二,大學生對微信的依賴度普遍上升,自我迷失現象嚴重。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過度沉迷微信,嚴重影響了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
(3)對核心價值觀教育途徑的影響。傳統的教育方式創新和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匱乏,從而影響了微時代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在網絡時代成長的大學生求新求變,他們更渴求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而微信是一個立體式信息交互平臺,充分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也為高校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4)對核心價值觀教育環境的影響。作為學生信息渠道上的“把關人”,教師在傳統教育過程中可以對信息進行選擇或過濾,從而引導校園輿論的走向。但是隨著微信等新媒體的異軍突起,教師“把關人”角色逐漸弱化。此外, 社會大環境中的不良情緒和負面信息很容易通過微信來感染校園小環境,對“三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2.微時代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應對策略
(1)適應“微”環境,提高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體的“微”素質。微信的廣泛普及對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微信應用能力。為了讓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微信的功能及其傳播優勢,掌握駕馭微信的本領,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培訓。另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見微知著”的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前瞻性和時效性,使他們能夠從學生微信碎片化的語言信息中及時捕捉、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
(2)引導“微”見解,培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客體的“微”理性。面對微信這一有著雙重影響的新事物,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教師應當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微信,培養大學生信息分辨能力。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使用中遵守道德操守和行為規范,不要去觸碰法律的底線。同時要大學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合理安排時間,不依賴、沉溺于網絡而荒廢學業,學會對自己負責,拒絕做“低頭族”。
(3)利用“微”技術,創新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一方面,要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通過微信平臺,創新教育的方式,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促使他們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改變說教式教育為滲透式教育。為將價值觀切實地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高校應緊緊圍繞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通過微信平臺發布“微故事”“微短語”和“微視頻”,運用滲透式的教育方式熏陶和影響大學生。
(4)凈化“微”空間,改善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環境。首先,建立各級微信互動平臺,通過微信與大學生進行良性互動來鼓勵教育主體,把握學生的微動態。其次,強化校園網絡監管,完善信息審查制度,逐步推進校園網絡真實身份信息管理,從源頭上改善教學環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矛盾的內容。最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微信來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邵璀菊.微信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沖擊與應對[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1).
[2]金 忠,解紅軍.微信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