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與廣西昌桂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公司進行深度合作,在校內建設“昌桂源教學工地”,以 “教學工地”引領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為。本文以“昌桂源教學工地為例”,探索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的有效機制 。
關鍵詞:教學工地;引企入校;校企合作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推動機制建設,探索出“以主體需求者共贏為目標”為核心內容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其內涵是建立一種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互利共贏的深度校企合作機制,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滿足“三方需求”,即學校需求、學生需求、企業需求,力求共贏。
一、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內涵與構建
隨著我校與廣西昌桂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校企雙方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逐年加深,在校內實訓基地建“教學工地”,全面推行教學工地式實訓室,將學生課程學習和技能實訓融合于“教學工地”中,校企雙方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逐年加深,特別是在建筑類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學生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教師下工地實踐鍛煉、兼職教師授課、接收畢業生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二、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內容與運行
1.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內容
我校在校企理事會領導下,圍繞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目標,按照校企雙方共同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進行專業、課程和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學校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企業聘請學校教師為兼職工程師;教師定期進企業實踐鍛煉、輪訓,企業員工定期到學校輪訓;校企合作產品研發和技術推廣;學校將企業作為畢業生就業與實習基地,選派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擇優吸納學校優秀畢業生。
(1)校企雙方實施“五共同”培養工作。校企雙方共同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專業標準建設、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內容改革、教學組織管理及職業教育研究工作,互派教師和技術人員擔任授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共同參與學生管理,共同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
(2)校企共同開發實驗實訓教學項目。通過組建校企共建共享的實驗實訓中心,依托企業一線工程項目部,利用學校資源設備、教育管理、師資等優勢,開發實驗實訓項目,實施訂單培養、崗前培訓、在崗培訓,為企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解決企業招工難題,提高在崗企業員工勞動者素質。
(3)校企共建教師掛職培訓鍛煉基地。合作企業根據學校要求,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工程項目進行生產性實習或參加實踐鍛煉,專業教師以項目經理助理的身份在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培訓和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和執教能力。
(4)校企共建共贏。學校利用校內實訓條件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資源共享,承擔企業部分生產任務,并根據實際組建課題研發團隊,立項研究,共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真正實現合作共建,互惠共贏。
2.引企入校合作模式運行
校企強強聯手,建立“工地學校”。我校與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實力雄厚的建筑行業類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這與我校培養的中職建筑類的學生適應建筑企業的不同層次需求且學生素質較高有關。如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大型建筑安裝企業,建筑類專業是學校重點建設的龍頭專業。該專業一直以來注重校企合作,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養,建立“雙線并行、寓學于工”人才培養模式。該專業與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強強聯手”,共建“工地學校”,積極運行“工地學校”運行機制。
第一,“工地學校”基本思路。依托集團公司雄厚的實力和廣闊的市場,本著互利共贏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原則,雙方共同建立基于工程項目過程的校企合作,旨在把課堂搬到工地,以校企合作為載體,帶動以之相適應的專業課程體系、校本教材、“雙師型”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及手段等一系列創新改革;企業也通過校企合作獲得提升企業技術人員素質、培訓從業人員等的機會。
第二,“工地學校”運行保障機制。盡快建立健全“工地學校”運行管理機構。
一是“工地學校”校企合作“領導小組”:由學校校長和企業法人代表擔任組長,學校教師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任小組成員,負責統籌、協調、監督 “工地學校”的正常運行。
二是“校長”和“分管副校長”:由學校專業系部負責人和企業領導分別擔任校長和分管副校長,全面負責“工地學校”工作。
三是“辦公室”:由學校教師、專業帶頭人與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分別擔任正、副主任,負責日常行政事務工作。
四是“教學與實訓部”:由學校骨干教師和企業工程師擔任部長,負責制訂教學任務和實施實訓實操項目,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承擔教學和實訓指導任務,同時負責企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安全教育和工程項目培訓等工作。
五是“專家工作室”:聘請職教專家、企業技術負責人及“能工巧匠”、學校專業帶頭人等組成專家指導團隊,建立專家工作室,負責“工地學校”技術指導。
六是“安全監督部”:由學校班主任和企業安全負責人共同做好工地現場教學實訓管理監督工作。
七是“學生管理部”:以班主任為主導,負責學生組織管理工作。
第三,精心組織,輪換教學。從集團公司管轄在建的眾多工程項目中精心挑選7~8個工地,在每個工地設“項目課堂”,依據工程項目進程,按立項、基礎工程、主體工程、屋頂工程、水電安裝、裝飾裝修、工程驗收等進程階段設置相應“教學模塊”,以班級為單位,以2~4個星期為一個學習周期,交叉輪換到各個工地“課堂”, 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和實訓。“工地學校”以二年級學生為主要進駐對象,適時安排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實習和三年級學生的頂崗實習。同時根據企業的勞動力需求狀況、企業的工程進度和用工情況調整教學進程,安排學生頂崗實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用工緊張的狀況。
第四,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工地學校”有效運行,要有完善的各項管理制度作為保障。為此,學校與集團公司簽訂了《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校企合作協議》,并制訂《關于學生到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地實習實訓管理辦法》《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地教學實施方案》《關于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地任課教師聘任管理辦法》《關于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地任課教師工作量考核辦法》《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地班主任工作職責》《關于學生到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地施工現場安全管理辦法》《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地實習實訓安全預案》《關于廣西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地學生實習實訓出勤考核辦法》等相應的“工地學校”管理制度,為今后“工地學校”在各企業的有序運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引企入校合作模式推廣運用
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開辦了廣西理工汽修廠、廣西理工汽車美容店、廣西理工駕校等“教學工廠”,通過與企業合作,在學校設立“生產線”,將企業的“車間”引進學校,按企業模式設立前臺接待、銷售、配件、維修、行政等功能區并正常運作,對外提供汽車維修、美容等技術服務,同時企業負責生產和實訓指導,教師既是管理者也是技術人員;企業車間同時也成為我校的教學基地,為實習生提供頂崗實習崗位。企業管理技術人員既是企業員工,也是我校兼職教師。學生既是學生也是學徒,有直接的生產實習鍛煉機會。學校最大程度上與企業對接,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
1.“教學工廠”模式成效顯著
通過“教學工廠”模式的實行,改革的成效已經初步凸顯出來,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技能比賽成績明顯進步,報讀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汽車專業的學生人數顯著上升。
2.“教學工廠”建設的具體措施
(1)與多家知名汽車服務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我校與二十多家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知名汽車服務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有十家企業建立了“廠中校”。
(2)邀請企業、行業專家修改教學方案、課程體系。建筑類專業通過校企合作研討,修改了2015級教學方案,使教學內容更適合企業的需求、社會的需求。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到企業見習、“校中廠”系統訓練、合作企業的“廠中校”實習,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及課程體系,編寫相應的實訓教材,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職業素養更高、專業技能更強、更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3)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大力推行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找到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切入點,加強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基本是校方一頭熱,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點尤為關鍵,企業是社會大環境中的買方市場(對口專業),如何讓企業感受到能在合作中受益,找到學校與企業的共贏點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學校建設了廣西理工汽修廠和廣西理工汽車美容店兩個“校中廠”,專業實訓室也完全按照企業生產流程設置為相應的生產性實訓車間。學校聘請企業專家為兼職教師,同時擔任“校中廠”的技術顧問,定期或不定期到我校指導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訓,并參與我校的專業體系改革。
(4)建立校中校。為滿足在校生和社會的需求,創建了駕駛培訓學校。
(5)邀請行業企業專家、技術骨干等到我校上課。部分專業課由我校直接聘請的4S店的技術主管級別人員擔任教師,此類技術人員長期從事汽車維修處理,代表著4S店維修技術的最高水平。該技術人員上課時,汽車專業的教師都可前往聽課,這樣可同時提高我校教師的技術水平。
為了解汽修行業的最新信息和高水平的汽修行業管理知識,我校還不定期邀請汽車行業知名人物、各4S店負責人、經理到校講座,拓寬學生視野,同時提高我校教師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楊德武.商職學院“校企合作,實現共贏”新模式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5).
[2]劉菊香.廣西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創新[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