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兩大背景下,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少子老齡化、失衡老齡化,高齡老人、患病老人、失能老人數量顯著,并且伴隨不同老年群體問題——農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候鳥老人等。基于此,本文指出老齡事業發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進一步探討了發展的對策:生理物質需求——完善兩個保障、創新養老服務;社交精神需求——激發組織活力,營造有利環境;尊重與自我實現需求——鼓勵社會參與,提供發展空間。最后,結合老齡事業的主體——引導兜底的政府、中堅力量的社會組織、專業力量的社會工作者以及雙重身份的老年人,對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未備先老;老齡事業;老年人幸福感
1.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老齡化的概念包含了兩個層次——個體老齡化與人口老齡化。個體老齡化即指個體進入老年期后,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弱化或者個體與社會主導領域脫離。人口老齡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現象,是指人類群體老化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過程。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性的挑戰。歐洲發達國家最先受到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沖擊。其模式是有機老齡化,即隨著現代化的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特別是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壽命不斷延長的同時,自覺自愿地減少生育,形成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少兒越來越少的人口發展態勢。這是自然的老齡化過程。我國則是機械老齡化,即在壽命快速延長的同時,迫于人口規模壓力,不得不采取計劃生育政策,造成老人增多和少兒減少的人口發展態勢,導致人口老齡化快速提前到來。那么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如何呢?
早在1999年,我國就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目前,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50后”相繼進入老年期,直到2022年以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從2022年起到2035年,由于1962年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生育高峰的出現,中國人口老齡化進入超快發展階段。從2035年到2053年,中國人口老齡化進入重度平臺,之后一直到21世紀末,進入高位穩態發展階段,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始終在30%以上。
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著兩大背景:未富先老,未備先老。一般來說,人口老齡化與個人收入水平密切相關,西方發達國家的普遍情況是“邊富邊老”,即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而我國則是未富先老,是指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是指在1999~2050年間,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快于經濟社會發展。未富先老體現為我國當前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教育水平比較落后。未備先老,首先指我國人民還沒有做好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心理準備;其次在物質上還沒有做好準備,這是與未富先老相一致的;再次是在制度安排上還未做好準備,我國從家庭、就業、教育、退休以及養老、醫療和長期照護等相關制度安排來說,要么剛剛起步,要么存在空白;最后是在體制機制上未做好準備,政府、經濟、市場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位置依然模糊不清,不能有機結合,形成體系。在這兩大背景下,總體特點表現為以下幾點。
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老化速度快。衡量人口老齡化速度,國際社會目前普遍采用老齡化倍增時間進行比較,如果按照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從10% 翻一番的標準計算,中國將用25年實現老齡人口倍增,屬于較快水平。
少子老齡化。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具有特殊的人口與社會經濟背景。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我國“4-2-1”結構的家庭大量出現,我國的老齡化為少子老齡化,其主要后果有贍養老人負擔加重、“失獨”家庭老無所依等。
失衡老齡化。從城鄉差異上看,大量農村青壯年因打工、求學等原因向城市流動,使得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從地域差異上看,東部沿海地區最早成為老年型地區,中部地區居于中等水平,西北、西南及邊陲地區老齡化較緩慢。
高齡老人、患病老人、失能老人數量顯著。與此同時,伴隨的是不同老年群體的問題——農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候鳥老人等。
可以看出,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十分嚴峻。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人口領域的“新常態”,是不可逆轉的規律,因此我們必須順勢而為,直面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不僅僅關乎老年人群體,更是與我國的勞動力構成、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本文的論述重點是結合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知識,探討在人口老齡化的現實下如何切實保障老年人群體的生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呢?
2.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老齡事業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現實,老齡事業的發展成為了必然的選擇,亦已刻不容緩。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老齡事業。多年來,國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文化傳統,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老齡事業發展模式。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2001—2005)計劃綱要》,提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做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重大戰略部署。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社會和市場積極介入老齡事業,我國老齡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老齡化現狀仍不容樂觀。以下將結合老年社會工作的知識,探討如何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進一步發展老齡事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都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老年人群體同樣如此,并且由于老年人自身處于衰老階段以及社會上歧視老年人等現象的存在,老年人的很多需求難以得到保障和滿足。老齡事業的發展應當是以服務為導向的,首要的是要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這是其發展的方向。
(1)生理物質需求——完善兩個保障,創新養老服務。良好的老年生活,需要物質的保障。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水平相適應的養老保障制度,是中國發展老齡事業的重要任務和優先領域。我們需要解決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存在的困境,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提高養老保險覆蓋率,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制度安排,進行利益引導,將更多的老年人納入養老保險,實現“人人有份”;實現養老保險并軌,體制外與體制內并軌、城鄉并軌,提高公平程度,尤其在這個過程中使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群體、農民工等流動群體切實獲利,可以安度晚年;提高養老保險水平,根據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物價變動等因素,實現養老金的合理穩定增長;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鼓勵社會、個人的參與,如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建立、補充養老保險,鼓勵個人建立儲蓄性養老保險;有步驟地逐漸推遲領取養老金,等等。
優質的老年生活,需要健康的體魄。老年人面臨著生理上的衰退,如主要器官功能老化、老年期疾病的多發等。加強老年人醫療保障和衛生服務,保護老年人健康,是提高老齡社會全民健康和生命質量的重要內容。將人口老齡化的理念納入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確保其可以承受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推動老年人健康問題的預防,加大對于老年人健康知識的宣傳,推動老年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從源頭上減輕醫療保障制度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壓力;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個人、社會、政府共同承擔責任;大力開展老年醫療衛生服務, 將老年醫療保健納入社區工作的重點。
隨著我國家庭結構與傳統理念的改變,老年養老模式需要不斷創新,開展老年人社區照顧,發展新型老年養老服務。首先,應當鼓勵家庭承擔起養老的責任,鼓勵有條件的家庭進行家庭養老;其次,需要逐步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最后,在由社區照顧的家庭養老、居家養老、日托養老中,社區都應當發揮積極的作用,予以協助,通過小型化、專業化的服務機構,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設施,提供更貼近人們正常生活的養老服務。作為社區內照顧的機構養老,應當考慮老年人的實際情況,開展多層次的機構養老,如高、中、低檔的養老服務,但是均需要以老年人的切實利益為基礎,提高服務質量,打造品牌效應,將以房養老作為補充,共同推動老年養老服務的發展。
(2)社交精神需求——激發組織活力,營造有利環境。活動理論指出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能夠感到生活滿意,更能適應社會,老年人于活動中保持或新建社會關系,能滿足精神需求,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滿足老年人社交需求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激發組織活力,一方面鼓勵老年群體社會組織的發展,發揮老年人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鼓勵相關社會組織積極開展老年活動,如社區內開展老年人書法大賽、棋藝比拼等,為老年群體的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提高精神境界。
政府與社會組織應當齊心合力,發展老年文化教育,完善老年人活動設施,為老年人活動創造條件,如建立綜合性老年活動中心,在縣(市、區、旗)建立老年文化活動中心,鄉(鎮)、街道設立老年活動站(點),基層村(社區)開設老年活動室等。同時,國家應積極提供符合老年人特點的精神文化產品,如老年期刊、影視作品等;重視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權利,加大投入,積極扶持,推動老年教育事業迅速發展。
(3)尊重與自我實現需求——鼓勵社會參與,提供發展空間。我國老齡事業的一個重要發展目標就是老有所為,即提倡積極老齡化,鼓勵老年人繼續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贏得社會的尊重,即使在人生的暮年,也應不斷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第一,要改變傳統的歧視老年人的觀念,正如社會建構理論指出的,“老年”或“老人”并非不證自明的特定生命階段或生命個體,而是社會、文化和生理現象交織建構的產物,其意義是社會和文化決定的。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提倡尊老敬老的傳統,同時應當解構“老人無用論”的觀念,在社會上宣傳積極老齡化、老有所為的觀念,讓老年人樹立信心,讓整個社會都能夠用善意對待老人,鼓勵老人發揮余熱。
第二,要切實為老人的發展提供空間,應當注意的是此處的發展應為積極生產性老年,而非消極生產性老年(迫于生計而繼續參與社會活動)。如在城市,可以以社區為組織,積極鼓勵引導老年人參與教育培訓、技術咨詢、醫療衛生、科技應用開發以及關心教育下一代等活動,方便易行。在農村,鼓勵低齡健康老年人從事種植、養殖和加工業。
3.我國老齡事業發展的展望
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指出的,通常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才會積極尋求更高級的需求。對于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當務之急是首先為老年人提供物質保障,滿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建立養老的基礎,尤其是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保障其生活水平。在這個過程中,也要積極滿足老年人的社交精神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對于不同群體的老人,老齡事業的側重點不同。比如,對農村貧困老人首先應該解決其生理需求,而對城市退休老人,則應當大力滿足其更高級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質量,但是無論是對哪個老齡群體,都應當兼顧三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
在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中,政府始終處于引導者的地位,為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指明方向。政府應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與政策,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加強對養老產業、服務業、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等的監督管理,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利益。同時,政府應在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中發揮兜底的作用,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
社會組織是一股非常具有潛力的中堅力量,在政府的引導下,其應當積極介入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一方面,其可以大力發展老齡產業,樹立市場意識,摒棄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切實打造品牌,滿足老年人的物品及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其應當樹立社會責任感,促進老年人公益事業的發展,大力開展為老活動與為老服務。
社會工作者應當切實發揮作用,成為推動我國老齡事業發展的專業力量。宏觀上,對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進行研究,積極為政府獻言獻策,積極開展老年社區社會工作;中觀上,既作為社會組織的參與者、又作為倡導者,介入我國老齡事業,積極開展老年小組社會工作;微觀上,切實解決老年個體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個案工作。
我們應當意識到老年人既是老齡事業發展服務的對象,也是其發展的主體之一,應該積極發揮老年人的作用,鼓勵老年人發聲、爭取自己的權益。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聞媒體應當要引導社會形成重視老齡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如引導商業資本和優秀勞動力的投入,參與社會風氣和道德建設,以弘揚儒家文化中尊老意識等。然而在呼吁社會關愛老年人的同時不應該一味將其塑造成弱勢、無能的群體,應多宣傳老年人的活躍事跡,公平地看待老年人、讓老年人積極看待自身,從而加強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感和社會融合感。
值得相信的是,在各主體協同作用下,我們定可以直面人口老齡化,發展老齡新事業,提高老年群體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李 莉.老齡社會的革命:人類的風險和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梅陳玉嬋.老有所為在全球的發展:實證、實踐與實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