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于數學教學,它的最終目的當然是融入生活,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于這個改變,教師也要做出相關教學方案的改變,把小學的數學教材和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運用;生活實際
1.引導學生感知身邊的數學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碰到很難理解的、比較抽象的概念, 對于這些學生很難理解的概念或是知識,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了。教師應該去搜集一些較為常見的生活中的素材來為自己的課堂服務,從而讓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為了教學效果更好,教師應該在備課的過程中就仔細地思索,讓教學更好地服務于數學課堂。例如,在教授長度單位的換算時,1cm,1dm,1m究竟表示多少?一般書本上的解釋都很空洞抽象,這讓學生無法明確地知道它究竟是多長。要想讓學生能夠自己建立起一個對于刻度的感知認識,就需要通過學生身邊的數學來幫助他們。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尺子量一下自己的手指有多長,指甲蓋有多長,身高是多少,讓學生對于cm、dm、m有一個概念上的認識,這樣就不會出現“小軍的身高是135m”的笑話了。這樣不僅課堂氛圍被調動起來了,而且學生也真真切切地感知到身邊的數學。
2.指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較比以前,現在的小學數學教材已經變得更加的豐富,一些課外的情境也被添加到教材中來了。但是,對比更為廣闊的生活大空間,教材還是顯得沒有生活豐富。為了讓學生多觀察生活,教師可以提出“沒有數學,生活將會怎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學生頓時就開始了討論。有的學生說:“沒有數學,他將沒辦法買東西”。有的學生說:“如果沒有數學,他將沒有辦法打電話”。還有同學說:“如果沒有數學,生活中將不會有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不會有喝水的杯子”……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給出了很多的答案。之后我對學生說,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生活里處處有數學,我們要不斷地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從而用它去理解一些抽象性的知識,更好地與教材知識相輔相成。
3.帶領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
在小學數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帶領學生去體會數學的價值。例如,在講到計算體積這個數學知識點時,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去做一些模型,可以做底面積和高都一樣大的長方體和圓柱體,然后帶到班上進行展示,之后再用它進行容積測試即分別讓它們裝滿沙子,看看是圓柱體裝的多還是長方體裝得多。當學生們知道裝的一樣多的時候,就可以導出體積的算法即底面積乘以高。然后可以讓學生們進一步思考,如果相同體積的時候,圓柱體和長方體有什么區別?是圓柱體的耗材少還是長方體?再讓學生去聯想生活中的哪些現象與這個相似。例如,為什么喝水的玻璃杯一般都是圓柱體,而囤積糧食的地方一般都是圍成圓形呢?又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一些性質之后,去觀察為什么很多學校都把自己的大門用平行四邊形呈現出來呢?還如在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以后,去觀察為什么生活中自來水管、煤氣管都是圓形。因為圓在同等材料下,面積最大。所以對于需要容積最大的東西,把它做成圓形是最合適不過了。教師通過去思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帶領學生好好的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4.培養學生對于課外作業的興趣
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的幾十分鐘,要靈活且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課余時間,將課堂學到的一些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從而增加他們對于知識的記憶。所以,教師要通過布置一些新穎的、有想法的課外作業來調節好學生的狀態。教師布置的作業不能太單調,要緊密的結合書本知識,貼合實際生活。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掌握幾種幾何圖形的基本性質,又能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小學數學的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方式,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所以,小學數學的教學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結合,在學習中能夠發現和捕捉到數學的一些問題,從而用自己所學的方法去解決,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趙 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2]李紅梅.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