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知識金字塔的基礎,良好數學思維的形成、數學理論的掌握可以遷移幫助其他學科能力的培養,對整個知識金字塔的形成至關重要。在知識啟蒙的小學階段,打好數學基礎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更是關鍵。長期以來,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數學學習顯得空洞、抽象,學生難以掌握知識精髓,導致很多學生對數學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心理,影響學生整個學業的發展。數學回歸生活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趨勢。讓枯燥的基礎理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不僅有利于課程教學的生動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老師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讓數學理論真正深入淺出,使學生快速掌握數學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改革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數學在生活中發展,最終運用于生活,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密切相關。目前數學教學太過于重視學生理性和嚴謹性思維的培養,割裂了數學與生活的應有聯系,導致學習完全為了應試需要,顯得僵硬、死板。拋開生活化數學,數學教育走入了嚴重的誤區。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學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師必須改變以前的應試教育思維、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數學教育真正回歸學生生活,真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選取生活中的場景與數學教學密切結合,并采取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好奇心、參與熱情,讓他們感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常識,在生活中能主動有效地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探索數學,促進和催化學生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的良性結合。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條件
1.轉變教師觀念,樹立數學生活化意識
受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影響,教師教學過程中很容易急于求成,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以提高考試分數為目的。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師必須有素質教育的觀念,這是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根本保證。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領會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將知識點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分析,將關注點從提高學生考試分數轉化為提高學生數學能力與興趣上來;要打破傳統的、灌輸的、封閉的、單調的教學方式,營造互動的、開放的、發展的教學氛圍。教師要將生活融入教學,讓學生在教學中體驗生活、感悟數學。
2.注重場景積累,豐富教學生活化素材
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師擁有比較豐富的生活素材,能夠實現理論和實踐的良好結合。教師平時要注重積累生活場景,能夠提煉出數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建立屬于自己的素材庫。結合知識點,調用關聯性最強、學生最感興趣的場景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數學知識本身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為了達到讓學生融入課堂,啟發想象,感悟知識的目的,教師必須對生活有所感悟,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知識點與生活的結合,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
3.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
生活化教學中,老師的備課與傳統的備課方式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傳統的備課更多是對課本知識的遷移,生活化教學強調的是教學設計。教師需要精心選擇相關教學素材,用心消化教材,整合成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利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和靈活的教學方法,將課堂設計成生活化的互動場景,為課堂教學的實施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內容無縫銜 接;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用恰當的語言、形態、表情等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從生活化場景出發掌握課堂知識。
三、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
1.積極挖掘、合理整合生活素材
教師應注重突破原有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做個有心人,挖掘、搜集與課程相關的生活素材,搭建校內外素材溝通的教育空間體系。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挖掘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素材。研究和實踐都表明,教師的教學內容越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另外,教師應注重篩選課程素材,確保材料都是積極向上、學生喜聞樂見的,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學有所獲。
教師要對生活素材庫中的材料進行科學的篩選、加工和重組,與理論知識進行完美融合,使之成為讓學生易接受的生活化知識。簡單地講,就是利用生活素材將書本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形成生活化教學素材,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在生活素材整合過程中,要注重提煉其中的數學要素,將數學知識自然地融入場景之中,不能喧賓奪主,讓非數學要素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借助生活素材真正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2.創設高效、多層次的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
教師設計生活化情景追求的效果必須是能夠較好地服務于教學,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一方面,要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身臨其境,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另一方面,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科興趣,能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情境中去。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的創設需要注意:一是情境的設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學生很熟悉;二是學生感興趣,能夠激發自身的參與熱情;三是情境能夠真正促使學生思考;四是教師在進行情景創設時,絕不能把數學課單純當成游戲課,必須抓住數學課的本質,突出情景的數學化特征。
3.運用生活化教學形式,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
教學形式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傳遞信息的技術手段和行動策略,是實現生活化教學情景的載體,一般可采用文字、語言、實物、多媒體、活動、游戲等多種形式。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多提供觀察和動手操作的空間與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探索知識規律,內化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比例尺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校園布局,再讓學生繪制校園的平面圖,最后對平面圖進行評比,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動手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運用生動、具體的語言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趣味化、通俗化、情感化,提高數學學科的親切感,使學生易于理解,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強化問題導向,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有激趣、誘思、導入的作用。數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入數學知識的教學。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更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內容,更好地實現數學教學過程情景創設的仿真度,讓學生投入課堂學習,讓學習效果更為突出。
數學回歸生活是國際數學教學改革的趨勢,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加強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已經成為我國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教學生活化要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常態還有賴于老師著力提升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能力,孜孜不倦地探索數學與生活無縫銜接的有效形式。
參考文獻:
[1]杭 瑛.源于生活 髙于生活——讓數學課堂洋溢著“生活”的氣息[J].課程教育研究,2012(35).
[2]譚曉云.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探討[J].科學咨詢,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