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孕育了無數新媒體,使其成為社會構成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以“互聯網+”這一概念開題,探討了在該背景下新媒體對大學生媒介素養養成的影響,并從各個層面著重探討了針對他們的媒介素養培養對策。
關鍵詞:媒介素養;“互聯網+”;微信;大學生;培養對策
一、“互聯網+”與媒介素養
1.關于“互聯網+”
“互聯網+”的基本本質還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它包括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最為先進的新信息技術內容。“互聯網+”的意義就在于應用。所以它的本質就是基于傳統產業的數據化和在線化,與傳統互聯網產業相比,它更加靈活、跨界性更強大、具有更突出的創新能力和開放生態,而且,它重塑結構、尊重人性和連接一切這便是“互聯網+”時代的6大特性,體現了它新的互聯優越特質。“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我國網絡信息事業發展變得十分迅猛,在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就已經達到了6.49億,互聯網全國普及率超過48%,其中通過網絡購物的用戶就超過了3.6億人,這說明“互聯網+” 時代加快了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新互聯2.0時代的進程。
2.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在英文中為“Media Literacy”,其中“literacy”的原意是“有文化的、有閱讀與寫作能力的”,這也就說明媒介素養的基本內涵是擁有一定的正確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它可以被視為是人在新時期的認知與判斷力的表現。對我國而言,大學生是互聯網網民的絕對主力軍,所以針對他們的媒介素養教育必不可少。在《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研究》一書中就深刻強調了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它是開拓大學生未來思維、幫助他們穩步踏入社會、促使他們成為未來復合型人才的關鍵。不過就目前來看,我國高校在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研究課題范圍窄,教育內容單一,甚至某些高校根本不存在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再者就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嚴重缺乏創新性與高質量研究成果。這些都說明我國教育并不重視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研究及教育工作實施,但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在媒介素養方面的表現是極其令人擔憂的[1]。
二、基于微信平臺使用的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觀察
微信是典型的“互聯網+新媒體”產物,根據騰訊在2016年所發布的最新微信用戶數據報告,我國已經擁有注冊微信用戶6.97億,這其中64%是大學生群體,可見大學生明顯已經成為新媒體平臺的主力應用人群。雖然高校校園被稱為“小社會”,它的社會屬性濃重,但從其表現現狀來看,我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還是嚴重不足的,以微信所構建的社交網絡體系為例,它就深層次暴露出了目前大學生在個人形象、性格方面的弱點以及媒介素養不高的問題。
從微信平臺的軟件屬性特征來看,它可以極大程度隱匿大學生的個人形象,使人為干擾變得片面化。從實踐體驗中就能發現,大學生在微信與現實生活中所表現出的狀態與個性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在現實中極其冷漠、消極的學生在微信中卻異常活躍,完全判若兩人,這就是新媒體平臺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所帶來的問題。在這種大學生媒介素養嚴重不足的情形下,微信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扭曲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看法,使他們陷入一種缺乏主流意識引導、思想認知觀歪曲的境地,這對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是極其不利的。現代化的“互聯網+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卻因為使用網絡媒體信息工具而出現了普遍缺乏批判思考意識的問題,導致大學教育的系統性與嚴謹性被嚴重影響甚至破壞。這說明微信作為一種網絡媒體信息工具,它為大學生提供的信息內容是沒有篩選的, 是需要有人去引導和矯正的。如果大 學生沒有這種自我鑒別和防范能力, 那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就難以被正 確樹立,而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媒介素 養不高才使得他們一味沉溺于虛擬世界的幻想中,無法真正正視自我、正視世界[2]。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對策
在如此紛繁復雜的“互聯網+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培養與提高至關重要,因為它決定著大學生能否通過新媒體、互聯網來實現對知識的學習與吸收,能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合格接班人才,所以本文主要從政府和高校兩個方面來探討在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對策。
1.政府層面
政府要適應“互聯網+”時代背景,對現在的新媒體平臺實施法律監督,尤其是對微博、微信等人氣網絡平臺要加大管理監督范圍,通過制定相關法規政策來完善網絡媒介平臺的全面建設,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要強化國家政府對于社會各界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的重視程度,要求公共部門、高校從教育本質上樹立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觀,并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政府預算及經費支出來鼓勵和維系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發展。
其次,政府要強化媒介素養教育的立法規范,通過法律的形式來確立媒介素養教育在社會、在高校的重要位置。并鼓勵學校以外的社會各界都來共同扶持媒介素養教育,確保媒介素養教育政策在全社會都得到有效貫徹和執行。
最后,政府應該大力整頓媒介環境,主動推出一些媒介素養教育宣傳活動,如“媒介素養教育基金會”,用經濟手段來推動和促進媒介教育向前發展。再比如說以高校為中心的“媒介素養識讀中心”。目前中國傳媒大學就組織建設并在積極發展自己的“媒介素養研究室”,研究項目的經費由高校和政府承擔。所以,總的來說,媒介素養教育在高校實施要分為兩類情況:第一類是以政府名義出面給予一定資金支持來扶持建立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另一類就是要由政府放權, 由高校或是民間協會自發組織建立教育體系,促進當前年輕一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
2.高校層面
高校要借助自己的校園氛圍來為媒介素養教育奠定教育基礎,但從實際角度來看,目前的高校校園還相對封閉,所獲得的媒介素養教育資源也相 當有限,所以高校一定要豐富校園文 化生活,以多種形式來激發大學生學 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
高校要以校團委為主陣地,以學生會為主力前沿來組織各種與媒介素養教育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媒介素養知識競賽、媒介素養主題辯論賽、演講比賽、以團支部與黨支部單位為核心的理論學習小組等。
可以說,我國媒介素養養成教育在高校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相關的教育體系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在政府與社會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構建多元化媒介素養教育組織是有必要的。其主要原則就是要貼近生活、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在強化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時,也要豐富校園媒介文化活動,為高校大學生創造一個自然的、隨和的新媒體平臺空間,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媒介素養,讓媒介教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吳德政.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范俊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養成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