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計算能力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非常重要的能力,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小學生的計算能力經常受到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個別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始終處于低級水平,同時這也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擾,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從興趣入手,培養學生的良好計算習慣,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興趣;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5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2
一、目前小學生計算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粗心大意對計算造成的影響。小學生尤其是中年級和低年級學生,感知事物比較籠統,不太具體,不去仔細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特征,所以在抄寫數字、運算符號的時候,沒有看清楚就下筆,抄寫的數字往往會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
(2)思維定勢對計算的影響。思維定勢常使學生按“常規”去計算,而產生“累積性”的錯誤。如在計算接近整十數、整百數的加減法練習題時,在17+99,45+198中間夾一道題78+101,學生依據簡便算法中“多加了要減去”這一定勢思維,把78+101變成78+100-1來計算,造成計算上的錯誤。
(3)假象迷惑對計算的影響。有些情況是學生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導致在運用簡便方法運算時出現錯誤。如進行小數的簡便運算時,39.56-(11.8+9.56)可以簡化為(30+9.56)-(11.8+9.56)=30-11.8 ;而如果出現類似39.56-(11.8-9.56)就不可再運用簡算的方法了,因為去掉括號后算式變為39.56-11.8+9.56,計算結果當然就不正確了。
二、提升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策略
1.靈活應對,激發計算興趣
(1)強化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探究的動力,是進行深入學習的前提。因而在進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時,教師應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發,使學生享受計算,樂于計算。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口算、筆算和借助輔助工具計算的技能,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技巧和方法,從而提高成績。
(2)豐富訓練形式,激發興趣。在進行數學計算教學時,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加強計算練習訓練,比如速算、心算、口算等;不時變化訓練形式,使枯燥的計算訓練變得生動有趣。
(3)及時評價,激發計算興趣。《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批改作業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書寫情況、整潔情況等,寫下簡潔、明了的鼓勵性批語。例如“你的作業有進步”“你的計算速度有了提高”“你的作業,老師批改時是一種享受”“你真棒”等,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作業情況,使他們從這些評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充分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鼓勵,讓他們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從而更加努力學習,明確努力方向,增強自信心,走向成功。
2.要注重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1)培養學生打草稿的習慣。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小學生在計算時往往不喜歡打草稿,為了提高計算速度或嫌麻煩,就省掉了打草稿的過程。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專門的草稿本,讓學生認認真真地打草稿;并且教師在課堂上要經常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督促學生認真打草稿。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慢慢養成打草稿這一良好習慣。
(2)要培養學生做完作業檢查、驗算的習慣。教給學生做計算題的檢查方法是:一是檢查題抄,二是檢查豎式,三是檢查答案。
(3)要在錯誤中反思,提高計算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犯錯是不可能的,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關鍵在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吸取教訓,并且改正錯誤。通過訓練反思,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分析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學生在進行計算時,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如抄錯數字、看錯運算符號、乘法口訣表記憶不熟練、進位問題、小數點問題等,所以,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及時把錯誤的地方指出來,讓學生把自己錯誤的題記錄下來,再把一些典型的易錯題多練一練,并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讓學生養成認真做題的習慣,以防計算時出現類似情況。
參考文獻:
[1]湯興鋒.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1(4).
[2]陸啟威.實施科學評價 促進學生發展[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3, (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