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5
合作學習以小組內部成員之間明確的分工合作為前提,本著同樣的學習目標,通過集思廣益、資源和智慧共享,通力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推廣合作學習模式,可以在學生學習實踐中,有效地促進學生提高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下面筆者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踐,談一談初中數學實現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
一、合理把握合作時機,引入研究性問題
實現卓有成效的合作性學習,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問題預設和引入,把握問題預設和引入的時機非常重要,這是實現合作學習的起點。這就需要教師對問題進行篩選,合理把握時機,引入研究性的問題,只有這些具有研究價值的數學問題,才能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資源共享。
比如在學習平方差公式的時候,對于這節課的學習,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主動地推導出平方差的公式,讓學生親自經歷這樣的推導過程,才能實現知識的合理建構。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如下問題。
(1)(1+3x)(1-3x)=?
(2)(a+3)(a-3)=?
(3)(100+2)(100-2)=?
(4)(x-4)(x+4)=?
我先讓學生試著計算出答案,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尋找規律。在這一環節中,小組之間的交流合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小組成員的集思廣益和智慧共享,最終大家順利地找出其中蘊含的規律。之后,通過組織小組發言展示。最終讓學生意識到平方差公式的存在。
可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雖然到處都存在著數學問題,但是,并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小組合作學習來解決,小組合作學習要解決的是單靠學生自己不能夠很好地解決,而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才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需要教師把握時機,合理引入,才能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提高合作的成效
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指學生之間根據數學問題進行的多邊交流和共享性問題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能否通力合作,實現高效的合作學習,關系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要有意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提高學生合作的效率。
比如為了更好地完成軸對稱圖形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讓學生學會自覺而高效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實現高效合作學習就是重要的前提條件。通過情境策略預設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針對要探究的問題展開實踐,采用折一折—對一對—思考一下等步驟性的小提示來學習,這些小提示猶如學生在探索路上遇到的一個個路標一樣,指引著學生逐步深入。通過這樣的鍛煉,使學生逐步養成合作的習慣,進一步增強合作學習的效率。
可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合作學習是前提,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良好的個人素質和小組合作能力,實現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最終目的。通過引導和影響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是實現高效合作學習的必要途徑之一。
三、發揮好小組評價功能,實現資源的合理調配
對于不善于進行小組合作的成員,教師要及時地發現,及時地提供指導,甚至要及時地進行小組調配。這就需要發揮小組評價功能。比如,為了更好地監控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表現,我每隔一周就要對小組成員展開合作性評價。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學生合作學習的結果,更包括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這樣可以及時地發現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不足。對于不具備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進行單獨輔導,跟蹤指導;對于不能與本組學生良好相處的學生,教師可以考慮重新進行小組調配。不僅如此,當我們把同一組評價結果進行縱向對比的時候,還可以及時發現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方便教師及時地進行干預和指導。
可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教師除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以外,還要對不善于合作的成員進行有效的管控。教師對這些潛在問題的及時發現,能夠有效地避免合作學習的無效性,通過及時地指導或是小組調配,能防患于未然,有效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合作潛能,實現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在問題的引入、習慣的養成、小組的調配方面下功夫,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