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是為了尋求快樂而自愿參加的一種活動,是嬰幼兒生活的第一需要。親子游戲既是兒童游戲的特殊形式,也是親子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家庭中開展親子游戲,對于改善親子關系,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具有特殊意義。親子游戲既可以促進嬰幼兒身體生長發育,又可以促進智力的發育,還可以培養嬰幼兒良好的性格及行為習慣。家長要重視親子游戲,并且通過親子游戲,為嬰幼兒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提高家庭教育質量,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親子游戲;嬰幼兒;父母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可以促進嬰幼兒智力的發展,培養寶寶良好的性格。其以親緣關系為主要維系基礎,以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和愛護嬰幼兒的身心健康、開發潛能、培養個性為目標,能更好地促進嬰幼兒的精細動作、大運動、語言、認知、情感、交往、社會性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近年來,親子游戲成為國際早教教育機構頗為關注的話題。
1.親子游戲的教育價值
嬰幼兒期是人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父母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玩游戲,不但能使親子關系更加親密,而且嬰幼兒會把親子游戲中獲得的對待事物的態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際中交往的態度、方式、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同時,在游戲中能鍛煉寶寶的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語言能力、動手能力及協調能力等。
2.親子游戲有助于嬰幼兒基本動作的發展
嬰幼兒動作發展主要遵循三大規律,①頭尾規律。即其動作的發育自上而下,如先能抬頭,然后坐、直立、走路。②近遠規律。即軀干近的肌肉動作先發育,然后是遠端的肌肉活動,如先抬肩,然后手取物。③粗細規律。即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發展。嬰幼兒首先表現為軀體大肌肉動作,如頭部動作、軀體動作、雙臂動作、腿部動作等,以后才是靈巧的手部小肌肉動作,以及準確的視覺動作等。每個年齡段的嬰幼兒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如0~1歲以移動運動為主,包括躺、爬、站等。1~2歲時由移動活動向基本運動技能過渡,包括障礙爬、走、滾、踢、扔、接等。2~3歲時以發展基本技能為主,向各種動作均衡發展。 基本動作能力是嬰幼兒學習的基礎,是嬰幼兒進一步發展的保障。運動游戲如“拉大鋸”“滾地瓜”“投球”等親子游戲中能發展嬰幼兒的基本動作技能、平衡能力、身體協調能力、感覺統合能力及前庭功能等。同時,親子游戲還可以促進嬰幼兒小肌肉群的發育,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及自理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創造性地進行游戲的核心。嬰幼兒在游戲中不斷地獨立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才能得以發展。
3.親子游戲有助于嬰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親子游戲可以培養孩子語言的理解能力。如8~18個月在親子游戲互動中讓孩子理解“再見”“不要”“熱”等簡單的短語。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還表現在對簡單要求的理解上,如“把你的水杯給我”“把果皮扔垃圾桶”等,他們逐漸通過辨別成人的反應來判斷行為。親子互動是促進嬰幼兒語言理解的重要方法。
4.親子游戲有助于嬰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親子游戲中,隨著嬰幼兒對游戲參與的增多,嬰幼兒可以不斷加深對事物的感知與印象,他們通過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嘗試,在不斷重復的動作中將短時記憶轉變為長時記憶的儲存,游戲成為逐漸積累起來的各種各樣經驗的橋梁和平臺,為其今后的進一步認知奠定了基礎。認知能力的培養大多數是來源于生活,幼兒的認知水平則是生活經驗的豐富,因此,這與父母在生活中與幼兒的交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這些認知能力正是父母提供給幼兒的,幼兒才會在另一緯度上呈現出來。親子游戲也正是幼兒獲得認知能力的較好途徑之一,在游戲中輕松愉快地提高認知能力,同時還能促進社會交往能力。
親子游戲的教育意義非同尋常,它的教育價值是不可低估的,更是全方位的。親子游戲有助于嬰幼兒基本動作的發展,鍛煉嬰幼兒的操作技能,發展嬰幼兒的交往能力,能更好地促進嬰幼兒良好情緒情感的發展。親子游戲是游戲中的一種模式,是嬰幼兒獲得認知能力的一種途徑,幼兒往往能在游戲中表現出他們的想象、創造、交往、肢體等能力。父母的參與能更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全方位能力,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戴耀華,王惠梅.促進心理行為發育適合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邵 智,施鳴鷺.嬰幼兒心理行為保健[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