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較法是歷史教學課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之一,與歷史課程本身的特點相結合,其本質在于探索思維發展的規律。比較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幾乎貫穿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歷史課堂中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對此進行探討,分析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與實踐。
關鍵詞:比較法;歷史教學;實踐應用
一、比較法在歷史知識學習中的作用
1.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記憶能力
比如,我國近代史教學中包含3個主要的不平等條約的學習,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比較。如《南京條約》內容主要包含賠款、割地、協定關稅與五口通商。相比之下,《馬關條約》與其相同點在于割地賠款;盡管通商口岸不同,但商埠開放更多,那時的外國侵略勢力已經從沿海深入到內地,因而無協定關稅,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另外,《辛丑條約》中,因為八國聯軍侵華直接目的在于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所以無割地,有賠款,與此同時,劃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中國人不得居住等。在歷史知識中運用比較法,需要準確抓住事物對象的特點進行比較,形成一定知識體系,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2.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如比較我國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結果差異的原因,在歷史比較分析法的基礎上,可將其分列為改革領軍者、時代背景與群眾基礎等。在改革領軍者方面,日本的中下級武士、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擅長斗爭策略,初步建立了基地與軍隊,同時完成清掃敵對勢力的工作。而我國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君超等思想進步者缺乏斗爭經驗,試圖以改革詔令一步到位,遇到阻礙較大。在時代背景方面,日本當時的自由資本主義殖民地瓜分還未開始,明治維新面臨的國際環境較為平穩;而戊戌變法則發生在帝國主義侵略之際,國際環境對變法不利。在群眾基礎方面,日本明治維新除得到農民、貧民和中下層武士支持外,還有商人與資本家的支持;戊戌變法僅僅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頒布詔書,少數維新派活躍。比較法能夠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提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充分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從而提供相關指導[1]
例如,比較中國鄭和的航海與哥倫布航海的不同,那么就要將比較內容擴展到對時間概念、空間概念和性質概念的比較。毫無疑問,鄭和下西洋是不以成本為考慮因素的貿易,沒有持續意義;而哥倫布航海開辟新航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整個世界的面貌也因此而改變。在學習比較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問題:拋開對航海作用和意義的描述,哥倫布直接的目的是單純地獲取黃金;但開辟新航路也給西方殖民地在亞非拉國家的掠奪侵略提供了機會。從全面的角度分析問題,需要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教師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
二、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1)明確認識主題,擴大比較范圍。教師在歷史教學課堂上運用比較法,前提是必須明確主題,前后推溯,橫豎向延伸,盡可能擴大比較范圍,才能真正做到宏觀與微觀知識的有機結合,更深層次地順應歷史發展規律,比較問題。[2]比如學習明末農民大起義,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多次的農民大起義事件進行比較,如秦末農民大起義、隋末農民大起義、唐末農民大起義、元末農民大起義等,如提問“歷史上為什么會發生眾多的農民大起義?這些起義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又有哪些不同”等,引導學生將問題的范圍擴大,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表達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這種方式擴大了知識點的比較范圍,使學生對比較的最終主題有更為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2)總結歷史資料,確定比較中心。全面掌握史實是運用比較法的基礎,比較前要對比較對象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對象發展的連貫性和每一個發展階段之間的情況。例如,比較我國的新思想與法國啟蒙思想之間的異同,必須比較兩者的背景、影響與思想內容,才能說明二者在促進社會變革中所產生作用的異同。
(3)堅持發展觀念,總結科學結論。堅持發展觀念,就是堅持唯物主義觀念。任何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之間都有比較的必要,充分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堅持發展觀念,才能總結科學結論,才能揭示歷史發展的面貌。
2.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1)縱橫交錯的方法。眾所周知,歷史的知識脈絡比較,縱向有時間法,橫向有空間法,歷史構架是橫豎向交互編織的網絡,即便某一知識點有一定的孤立性,也必定能在整個歷史架構中找到相互聯系的交互點。[3]找準交互點,就能理清各種歷史現象。縱橫交錯的比較法,就是依據這種關聯,以時間為線索,以空間或觀念為出發點,找出相似歷史現象。由此可以比較隋朝和秦朝都是二世滅亡的短命王朝等,總結規律,由時間上推進,分析異同。采用縱橫交錯的方式比較有三種形式,如橫向縱向都不同的兩個史實,就要學會融會貫通,點面結合,綜合孤立靜止的史實,聯系成有機的統一整體,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但這種比較題型由于內容與知識點過于繁瑣,往往會占用學生較多的時間。教師進行講解時可以有意識選擇代表性事件來比較,指導學生將主線主體化、網絡化,更利于學生找到縱橫聯系,綜合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2)承上啟下的方法。承上啟下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主要目的是分類定位歷史現象,將分散的孤立的連成網絡。承上啟下法通常運用于對新事物前后變化不同方面的比較。揭示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必須遵循歷史的客觀規律,對各個因素進行比較分析,深入掌握其內在組成要素。例如,19世紀中后期,亞洲封建國家中國、日本、朝鮮、印度都遭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這是共性的比較;而在探討各個國家對這種入侵做出的反應和措施時的比較,則需要運用承上啟下比較法:不同的反應產生不同的后果,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成為亞洲強國,朝鮮和印度分別淪為日本和英國的殖民地。
(3)主次對應的方法。[4]主次對應的比較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較多,重點在于突出主題,增強說服力。比如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愛國英雄與漢奸走狗的對比、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對比等。將正反兩方面的史料按主次和明暗兩條線索進行分析,對應比較,利用對比鮮明度提高比較渲染力。如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和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的對比中,貫穿其中的明線是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暗線則是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一經過對比,問題的本質立刻顯現出來:正是由于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才使得抗戰的相持階段屢戰屢敗。總之,主次對應方法必須以理服人,說事實,講道理,用結果說明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經過長期實踐,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可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胡慶祝.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0,(33).
[2]何 欣,何兵永.淺談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4,(12).
[3]陸 云.淺談“比較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 2010,(20).
[4]龔 還.淺談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上饒師專學報,199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