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時代下,數字技術的應用,海量信息的轟炸,媒介的異化與奴役現象日益明顯,尤其是受網絡媒介的影響,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了方方面面的改變,這也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研究網絡媒介異化的內涵與影響,從而找到應對之策,以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實效性。
關鍵詞:網絡媒介異化;思想政治教育;應對之策
信息化時代下,網絡媒介以其強大的傳播性、交互性、虛擬性及無可比擬的影響力,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中心。正如塞倫·麥克萊所言:“傳媒充斥于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大眾傳媒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文化中心。’”[1]媒介,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媒介,還是互聯網、手機這些新興媒介,都是一種“工具性的存在”,它本身是用來為人類服務的。然而數字技術的應用,海量信息的轟炸,媒介的異化與奴役現象日益明顯,尤其是受網絡媒介的影響,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了方方面面的改變,這也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而,分析研究網絡媒介異化的內涵與影響,從而找到應對之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實效性。
一、網絡媒介異化的內涵與本質
“異化”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質或者力量轉化為跟自己對立、支配自己的東西。[2]“異化”概念是近代歐洲哲學的一個范疇,無論是霍布斯、黑格爾還是費爾巴哈,都對異化進行了相關研究。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研究資本家用勞動資本這個異己力量,剝削壓迫工人,從而使雇傭工人喪失勞動的主體性。而當今時代,媒介與異化結合,是網絡環境下對廣大受眾的奴役、主宰和控制。作為工具性的媒介反客為主,成為網絡時代的主人,而廣大受眾則在信息化時代里越來越自我迷失,沉溺在網絡媒介構造的擬態環境中無法自拔。媒介異化的實質不是媒介及其產品本身的異化,而是人們對媒介的使用方式發生了異化。[3]
二、網絡媒介異化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1.對教育者而言
網絡媒介憑借其傳播的即時性、交流的雙向性、高度的隱匿性以及無可比擬的虛擬性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巨大的沖擊。以往那種局限于學校,局限于教室,面對面說教,“填鴨式”教學,教育工作者至高無上的權威完全被打破。網絡浸染下的高校學生不再以仰視的姿態看待教育者,他們渴望平等交流,也不愿意再是以往那種模式——“老師說,我聽”“老師說的都對”。他們敢于質疑,提出自我觀點,利用網絡帶來的全球化信息,豐富自我。而網絡媒介異化下,網絡與高校學生生活日益緊密,甚至融為一體。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將虛擬現實當做真實生活。而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網絡知識與技術的缺乏,抑或還未完全適應信息化潮流,使得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知識全方位滯后。在德育工作中,效果大打折扣,也影響自身的權威性。
2.對高校學生而言
網絡媒介的異化,使許多年輕一代的在校大學生成為媒介的奴隸與附屬品。虛擬時空中,不少高校學生體會著虛擬化下帶來的快感與享受。他們不愿回歸現實,導致自我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內心世界的孤寂化,為人處世的冷漠化以及承受能力的極端脆弱化;在虛擬時空中,他們成為生活的主人。他們依托媒介交流與交往,過度依賴微信、QQ、微博等即時通信與社交軟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無話可說,甚至是多人坐在一起,也只是各自低頭玩手機,“低頭一族”由此誕生。在虛擬時空中,海量信息滿足了高校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他們很少會分辨信息的真偽與好壞,他們只是滿足于“知道了“了解了”,卻不求本質與深入,從“知識分子”變為“知道分子”。因而他們厭煩被說教,被教化,不再虛心聆聽老師的教導,而總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他們將膚淺的、即時的、通俗的網絡媒介文化應用于生活。媒介化生存,網絡成癮屢見不鮮。他們以媒介為伴,時時刻刻關注在網絡世界中屬于自己的虛擬空間,樂此不疲。
網絡媒介異化下的娛樂休閑活動產生極大的“社會麻醉劑”作用。讓人主動成為“沙發上的土豆”或者“電腦前的肥豬”。[4]同時,連審美趣味也逐漸流于表面,成為“顏值黨”,甚至審丑趣味也于網絡發酵。更為嚴重的是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被網絡媒介異化,多年來學校建構的教育被沖擊,被打壓。學生的認知來源于網絡,他們聽從于網絡,活躍于網絡,于是,網絡語言暴力,人肉搜索等現象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如圍毆與欺凌也在發生。我們在感慨:現在的孩子怎么啦?越來越多的主流價值觀喪失,而用偏頗之見彰顯個性,我們在感慨:現在的學生的辨別力在哪?網絡雖然豐富了生活,活躍了教育,但更為可悲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沉溺于虛擬空間,喪失了自我的主體性,成為數字化世界里的奴隸。
三、網絡媒介異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應對之策
1.將網絡與教育密切結合
信息化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與網絡密切結合,將傳統的教育模式與網絡教育緊密結合,并加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提升自我能力,增強互聯網意識,培養操作能力,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使自身的教育更具時代性、針對性、互動性,更為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愿意聽,想要聽。建立相應的教育網站,改變生硬的說教方式,而力求形式生動活潑,內容新穎別致,讓學生主動點擊,主動閱讀,主動接受,主動認可,化被動為主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提升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育人,在于培養一個精神富有的人。網絡世界的異化會導致高校學生出現精神荒漠化與內心孤寂化,甚至性格扭曲化,行為怪異化,這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完全背道而馳。放飛青年夢,實現“中國夢”,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升他們的思維分辨力,幫助他們分清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的不同,重塑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大力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構建多方溝通交流平臺
為學生提供相應的交流平臺,讓學生真正可以走出虛擬空間,去交流、去溝通。充分發揮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加大校園網絡環境的建設力度與優化,建設和管理好校園門戶網站,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導作用。[5]
信息化時代下,網絡媒介憑借其強大的傳播力量,對高校學生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媒介的異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挑戰。但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應透析問題的本質,找到應對之策。尤其是“十三五”規劃下,在網絡強國戰略的指導下,網絡異化的問題,更應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從而妥善解決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美)塞倫·麥克萊.傳媒社會學[M].曾靜平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372.
[3]胡馨木.論中國當下的網絡媒介異化及其對策[D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1105/c150616-19503748.html.
[4]趙瑞華.媒介化生存與人的異化[J].新聞記者,2012,(2).
[5]鄭生勇.論網絡化生存狀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