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導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優化課堂導入方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借助不同的資源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給小學生不同的語文學習體驗,拉近語文課堂與小學生生活的距離,能夠極大地提升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拉家常;新課導入
一、借助圖片“拉家常”,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導入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并不喜歡看課本上死板的文字,相比之下,形象的圖片更容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圖片去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借助圖片與學生拉家常,從生活出發進行互動,將學生的思維從其他地方引向學習內容,無疑提高了語文課堂導入的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圖片以及教學用具,像掛圖以及模型等,更可以從網絡平臺上去收集一些有益于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圖片,用圖片搭建一個師生拉家常的平臺。
比如在講解“奶奶的白發”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一張滿頭白發老奶奶的圖片,并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觀察圖片,并說一說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從圖片出發,讓學生向大家形容一下自己的奶奶,將即將要學習的課文與小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與小學生聊一聊他們奶奶的白發,使課堂更有生活氣息。從小學生切身可感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導入,能夠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趣味性,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借助問題拉家常,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導入
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小學生能夠找到問題,或者跟隨教師的問題去思考,才能實現學習目標。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要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用問題去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讓小學生的求知欲望不斷膨脹起來。
比如在講解“蠶姑娘”時,教師可以就“蠶”的生長過程與學生拉家常。養蠶是科學課堂中最為常見的主題,很多小學生都有養蠶的經歷。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了解小學生養蠶的故事,用問題去導入課堂教學內容。在問題的引導下,小學生的思維會圍繞“蠶”這一主題轉動,更容易深入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提高學習效率。
三、借助音樂拉家常,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導入
音樂是一門多感官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導入環節利用音樂渲染氣氛,讓小學生活動起來,在活動與音樂氛圍中拉家常,有利于學生參與。
比如在講解“每逢佳節倍思親”時, 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節日氣息濃厚的歌曲,像《新年好》 《常回家看看》等,營造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氛圍。教師要適當調整音樂的音量,不要讓音樂的播放影響正常的師生溝通。教師可以就小學生家庭慶祝某個節日的方式進行交流,引導小學生對節日生活加以回憶。在音樂作品的支持下進行導入,于音樂氛圍中與小學生拉家常,有益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更能體現語文課堂的多樣性。
四、借助視頻拉家常,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導入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越發廣泛。多媒體能夠將多元化的信息呈現在課堂中,給學生打造一堂動靜結合、內容豐富的語文課。用多媒體開拓小學語文課堂的空間,打破時空對語文教學的限制,會讓課堂導入更加順利,也有利于小學生體會文字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與情感。
比如在講解“恐龍”時,教師就可以用紀錄片播放的方法進行導入。像《侏羅紀公園》《人與自然》都可以成為教師選擇的對象。恐龍不存在于當代社會,因此,許多小學生對恐龍無法形成印象。在課堂剛開始時,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一段介紹恐龍的視頻,能夠讓小學生興奮起來。借助多媒體與學生拉一拉家常,讓小學生講一講自己與恐龍之間的故事。一些小學生會分享自己游覽恐龍公園的經歷,一些小學生會分享自己閱讀恐龍相關書籍的經歷。借助視頻去拉家常,讓課堂內容豐富立體,有益于語文學習趣味性的提高。
綜上所述,借助不同的資源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給小學生不同的語文學習體驗,拉近語文課堂與小學生生活的距離,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華光.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新課導入的藝術[J].新課程導學,2012, (28).
[2]戴福發.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新課導入[J].新語文學習(小學教師),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