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很強的學科,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電教媒體;激發興趣;引發思維;激發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涉及新內容的講授,教師若想取得理想的教學質量,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地進入課堂情境之中。電教媒體是最新的教學技術,生動、形象,且較為直觀,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對課堂學習的順利進行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1.用舊知識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興趣
目前的教材中,課程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采取不同方式,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迅速集中注意力,保證課程的順利進行。首先是聯想式,例如在進行“環形面積的計算”的授課時,教師可利用投影片設計出“一框兩幅抽拉”的圖片,并且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計算5厘米和2厘米半徑圓的面積,而后向學生提問:“我們知道了圓的面積如何計算,那么圓形和環形兩種不同圖案的面積有什么聯系?你是否可以利用圓的面積來計算環形的面積?”在學生進行思考后,教師利用投影將兩個圓進行重疊,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非常直觀地了解大圓面積減小圓面積的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教學中,利用圓形計算方法推導出環形的計算方法,學生接受性較強,教學效果得以保證。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求知欲望
情境可以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其注意力。因此,利用投影等電教媒體創造良好的情境,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在進行“循環小數”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可以用紅綠燈投影來作為教學的開始,可以在短期內引起學生的注意。此后,向學生提問有關紅綠燈知識,并且說明紅、黃、綠的變化都是有順序的。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點,立刻向學生講授“循環現象”這一概念,并且利用紅綠燈的知識向學生說明“循環現象”是生活中極為普遍的一種現象。這樣,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極大提高,不由自主地被帶入到課堂情境之中,頭腦中不停地思索著相關問題,求知欲得到了真正的激發。由此,教師就可以完成從具體的物到抽象數字的轉變教學任務,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死板和枯燥,教學效果自然隨之提高。
3.科學地設立挑戰方法,激發學生提高自主思維能力
通常而言,問題都是引發思維的起點,沒有能夠吸引人的問題,思維就無法充分、有效地展開,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于疑” 。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教師應當摒棄原有單純知識灌輸的方式,科學地設立一些挑戰性和問題,使學生既能完成探索,又不會因為難度過大而受到挫折。
例如,在“長、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展現兩個圖形,以分米為單位,分別是3×5和4×4。而后,教師應當向學生提問:“這兩個圖形誰的面積更大?你是怎么得出答案的?”學生們紛紛展開思索,提出了各種想法。比如,有的學生說,可以利用割補法,通過兩個圖形的重合,就可以直接比較面積。對于這種答案,教師應當先給予肯定,表揚學生的探索精神。但是,教師應當以新問題的方式對學生再次進行引導:“這種方法可以測量圖紙上的形狀,如果想要測量一個廣場,或者咱們國家的面積,又該怎么辦呢?”學生立刻意識到自己的方法并不實用。因此,學生自然會思考,有沒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怎樣才能最為準確、快速、方便地求出圖形的面積?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最終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4.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培養探究精神
對人的正常心理而言,懸念具有極強的誘惑性,使得人們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科學地設置具有“新”和“奇”特點的懸念,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能夠瞬間被吸引,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基礎。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我探索能力的發展,最終按照懸念—探究—論證—解決的流程去學習。科學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泉.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教育,2016,(3).
[2]齊 峰.對高中數學創造性思維的激發與培養的幾點認識[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