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構造”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技術課程。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結構、建筑施工、建筑設備和建筑經濟等大量專業內容。而專業教學又長期存在 “重結構輕建筑”傾向,對缺乏實際建造過程體驗的學生來講,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時,學生就難以理解大量繁雜的知識點,因此需要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
一、傳統教學方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教材內容陳舊
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舊材料和落后技術被逐步淘汰。使用多年的教材雖有調整,但由于編寫、出版的周期還長,新的內容難以及時有效更新,所以構造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傳統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現行的實踐做法不相一致。因此,應及時更新教材內容,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缺乏
學生大多未接觸工程實踐,對課堂上涉及的實物未能親眼所見,因此很難理解,故課程應包含大量的實踐內容。但因經濟、安全、課程進度安排與工程進度偏差等原因,學校不能跟隨正在施工的建筑物進度展開教學,由此,導致構造課程普遍較注重課堂的理論教學, 而忽視實踐性教學,甚至實踐性教學環節被舍棄或草草安排。
3.手段落后、方法陳舊
傳統的構造教學大多是“填鴨式” 的、封閉的,教師單向傳授知識,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盡量引發學生思考,不能充分利用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資源開展教學。
二、改革措施
1. 充實教學內容
新興材料、技術及新的構造方法不斷產生,但建筑構造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不會改變。故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注意對建筑構造普遍規律的講解,也要讓學生了解具體構造做法的原因和特點。這樣,學生在掌握內在構造規律的同時,能順利掌握不斷產生的新材料、技術及新的構造做法。
2. 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體。多媒體手段增加了圖、文、聲、像等大量信息,尤其是三維動畫功能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立體性、動態等方面的不足;還可在工地實地拍攝一系列影像資料演示給學生看,使課堂教學形象生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踐環節的不足。
(2)將師生討論和學生間討論方式引入課堂。鼓勵學生隨時提問,師生就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更靈活掌握建筑構造的原理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3)安排更多實踐教學內容。我院建有成熟的工民建專業實訓基地,基地有建筑構造所涉及的梁板、鋼筋和模板工程、墻面屋面工程、防水保溫工程等,學生能夠親手參與這些工程的建設和拆裝過程。
(4)建筑構件和建筑功能兩條主線教學。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的《建筑構造》教材是按照建筑構件一一講解,[1]這種講解方式學生容易接受、理解和總結,但對建筑功能的理解不夠深入。構件講完后,再參考《建筑構造原理與設計》[2]關于建筑功能(承重、防水、隔熱等)的內容,對講過的構件知識進行梳理,會促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構造做法與建筑構建的功能聯系。
(5)知識遷移理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背景,促進對建筑構造知識的理解,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達到知識遷移的效果。生活經驗也可遷移到課程學習中來,例如,在講到高層建筑地下室埋深時想到樹大根深,在講淺色材料的反射隔熱時想到夏天穿淺色的衣服,等等。這些知識的遷移使建筑構造課充滿了樂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也促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生活中的現象和原理。
(6)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補充。為方便課后自主學習,把建筑構造課件、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及其他輔助資料上傳至網絡社交平臺,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形成授課、討論、答疑、作業的網絡化現代教學模式。
教學價值不單單在于授之以魚,即簡單地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應是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和應用能力?!敖ㄖ嬙臁闭n程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其學習能力,從理論和實踐學習兩方面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同時,應該尋求和探究積極有效的考核方式,來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姜 涌.建筑構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樊振和.建筑構造原理與設計[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