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承擔了傳承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任務,在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結合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學校長職業化已是大勢所趨。本文從闡述大學的責任與使命入手,分析大學校長職業化的必要性,探究大學校長職業化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大學校長;職業化;路徑
一、引言
英國著名高等教育學家阿什比曾說:“每個大學能否健康發展,就在于校內由哪些人主持。”[1]美國教育家博頓也說過:“如果大學要成為一個有效的群體,那么有效的管理便是根本。”[2]由此可見,大學校長與大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深入地研究和探討大學校長職業化問題,在保證大學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何謂大學校長職業化?清華大學校長職業化培訓中心主任王繼華教授是最早對大學校長職業化概念進行界定的人,他認為,校長職業化就是要把不介入市場的“官本位”的職務校長,化為能夠介入市場經營教育產業的職業校長。[3]
吉林省教科院劉新才教授認為,職業化大學校長是指在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在高等教育行業內實行市場行為的選聘、管理機制,有任職資格的專門人才受聘于市場,對高校進行管理、經營的制度下所產生的大學校長。[4]
上海交大趙文華博士等認為,大學校長職業化是指將校長作為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職務,其核心是校長的專業化。[5]
綜合眾多界定,本文認為大學校長職業化是指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大學校長以一種獨立職業存在,而不是一種職務,把校長的行政權力本位向職業能力本位轉換,同時擁有教育文化力、生產力、經營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過程,核心是校長職業的專業化。
二、大學的職能賦予大學校長的責任擔當
我國的高等教育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并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就要把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始終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中。正是因為這四項基本職能,所以要求大學校長必須職業化。
1.人才培養
胡錦濤同志曾指出,培養人才是大學的根本任務。當前我國人才發展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與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特別是缺乏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而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人才資源開發的投入也不夠。
根據當前形勢和人才工作面臨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貫徹落實好相關政策,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人才水平的提高,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科學研究
大學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組織,同時也是開展學術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的重要部門。各高校要通過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水平和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大學教育。
以高效科研機構聯盟企業為發展形式,培養具有創造精神的杰出人才,發現和發明能夠深刻影響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方法。科學研究則成為大學責無旁貸的天職,是新時代賦予他們光榮的歷史使命。
3.社會服務
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為反對法西斯主義,很多國家加大了對大學資源的投入,使大學職能能服務于反法西斯戰爭前線。
克拉克·克爾在《大學的功用》一書中認為,大學的主要功能不僅僅在于教學和研究,已擴展到服務這一層面上。為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大學必須以各種方式對自身進行功能調整。
隨著社會、國家和國際上各種競爭的加劇,知識和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大學作為知識的積淀、生產、傳播機構和人才培養機構,它必須為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提供多方面服務,大學也將謀得一個更加合適自身發展的環境,因此大學的發展必須獲得政府、社會和民眾的全面支撐。
大學應明確自身辦學目標,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增強為所在地區經濟和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4.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溫家寶同志在同濟大學演講中提到大學要仰望星空,有些事務看起來跟現實社會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但是恰恰是這些事務為國家、民族、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就需要具備新的思維方式,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正確把握教育發展的使命與發展路徑,審慎地反思和總結我們的管理觀念和管理行為,逐步形成適應教育創新及大學管理創新需要的管理觀念,能盡快實現創新和高效益的大學管理目標。
大學是我國悠久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傳承文化的同時,還必須進行思想、文化和學術創新,并要不時地對社會發展形態、文化和知識體系做出反省和批判。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正處于發展和變革之中,期間出現的問題需要有人來研究和批判,否則就放棄了大學在文化建設方面應盡的責任。
三、大學校長職業化的必要性
沒有職業化,專業化就無從談起,職業化是專業化的根本動力,專業化是職業化的基本特征。
大學這一組織從誕生以來長期以自我管理為主導,校長通常由政府任命或教師同行根據資歷確立。
隨著市場經濟導向以及內外部教育環境而變化,傳統的大學校長管理體制已基本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求,因此大學必須以新的領導和組織方式來保證其發展。因為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發展形勢,大學校長也就成為復雜的職業類型,同時對大學的組織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承擔應有的責任和完成大學的使命,大學校長職業化應運而生,加快大學校長職業化進程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1.大學是一個巨型組織
隨著高等教育功能以及大學職能的多樣化,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大學在規模上不斷擴張,學校面積越來越大,專業設置越來越廣,師生數量越來越多,使得大學不得不成為一個巨型組織,在大學組織與管理模式上也相地底出現了一些變化,使其既區別于其他組織而又不同于以前的大學。
因此,專業化的管理和組織形式在大學校長職業化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樣一個巨型組織要求大學校長要有更為全面的綜合素質,以專業化的眼光和手段把握大學的發展途徑和方向。
2.大學管理的復雜性
克拉克·克爾曾說:“無論在什么地方,行政管理已成為大學的一個更為顯著的特征,這是普遍規律。由于機構變大了,所以行政管理作為一種特殊的職能變得更為程式化和更為獨立出來了;由于機構變得更為復雜,行政管理的作用在使大學整體化方面變得更加重要了;由于學校同過去的外部世界的聯系更加密切了,行政管理就承受了這些關系所帶來的負擔。”[6]
大學組織受外界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意識等等的影響較深。正是這些環境的復雜性才需要校長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保證大學的各類功能正常逆轉,以至于“兼職”校長根本不能適應大學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校長需要不斷地參加職業的學習和培訓才能開闊眼界,以保持管理的先進性,這便對大學校長的職業化、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學管理的專業化
大學是研究學問、傳授知識、創造知識、發展知識和管理知識的場所,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地方。
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教學、人才質量、科研和教師的專業化建設等方面。在高校擴招和提升高校發展水平的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大學管理專業化建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問題。它不僅關系到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更影響其自身的發展。
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教育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的學習,以及把握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管理隊伍的專業化極其重要。
4.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需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校長是學校的靈魂。”知名學者眭依凡認為,“大學校長是學校的靈魂,即大學校長對一所大學的成功創建、平穩運行、革故鼎新、進步發展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
如今要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涉及諸多問題,比如轉變政府職能、 大學辦學自主權的落實、健全大學領導體制和決策程序、制定大學規章制度等都與校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所成功的大學離不開大學制度,但在同樣的制度下,一所大學的輝煌與衰落在某種意義上是校長管理的成功與失敗。
因此,校長的職業化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關鍵所在。健全的現代大學制度有利于大學校長的職業化的實現,職業化的大學校長同時也可以促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大學校長職業化與現代大學制度建立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大學校長的職業化是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關鍵所在。
四、大學校長職業化實現路徑分析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意見》指出,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中央確定了高等學校全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踐證明,這一制度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共產黨對普通高等學校領導的根本制度,是高等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保證,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
從中可以分析得到以下大學校長職業化的實現路徑。
1.黨委統一領導學校工作
我國高等學校實行與我國國情相聯系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提出健全黨委與行政議事決策制度,是保持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的要求,同時又是從幾十年實踐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中得出來的科學理論。在大學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完善領導體制,必須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通過建立健全和實施這些具體的管理制度,規范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理順各種管理關系,依據規章,按照程序,科學管理并有效運行。黨委領導其實就是一種集體領導,是集中黨委全體成員智慧的領導。黨委實行集體領導的基本制度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由此可見,制度建設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正常運行并產生作用的根本保證。高等學校通過召開黨員大會,選舉產生黨的委員會,而黨的委員會對黨員大會負責并向其報告工作。經上級黨組織批準,具有一定的規模、黨員人數較多的高等學校黨的委員會可設立常務委員會。常委會主持黨委經常工作,主要對學校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以及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及黨的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事項做出決定,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有關程序推薦、提名、決定任免干部。此類制度的出臺,能加速校長的職業化進程并提出新的路徑和制度保障。
2.大學校長不承擔科研任務,專注學校的管理
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在官網上發布《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直屬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強調,學校領導干部要樹立職業精神、強化職業意識,正確處理個人的學術工作與學校的管理學校管理工作的關系,對學校的管理工作必須全身心地投入,減少個人的社會兼職和學術活動,與學校發展無關的社會活動不能在工作時間內進行。
領導干部社會兼職、承擔教學科研任務等情況要在校內公示,并在年度考核中報告。校長作為高校的掌舵者,更應該全身心地投入高校管理工作之中,明確把“能夠全身心投入學校管理工作”作為高校校長選拔任用的重要標準;強化管理監督,提出大學校長要“減少社會兼職和學術活動,在工作時間不能從事個人學術活動和與學校發展無關的社會活動”等一系列強化職業意識的制度措施。
3.健全選拔機制
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以及澳大利亞等一些發達國家對校長的資格做出了明確的認定。
例如澳大利亞校長中心(簡稱 APC),其主要使命是對校長的專業素質給以界定、承認和提升。通過聘請來自不同學校和部門的人員來對校長職業資格評議和審定,由此保證了校長評定工作的公開和公平。
哈佛大學在對校長資格進行認定時,積極征求教職工和高級管理人員以及社會知名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多次召開由哈佛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參加的會議,再由校長選拔委員會綜合各類意見,以此做出校長資格的認定,從而確定最終校長候選名單。
目前我國的校長資格認定模式是建立在委任制基礎上的封閉模式,而這種模式缺乏了一定的公平公正和公開性。
同時我國大學校長是政府委任制,存在選拔官僚化趨勢加劇、選拔視野過于狹窄,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注重“官帽子”而不履行實際義務,用形式選拔取代內涵式選拔等問題。因此,我國需要制訂科學的大學校長資格標準和資格修正制度,從而建立起開放的大學校長資格認定機制。
聘任的出現必然涉及選拔機制的出臺,完善大學校長選拔機制。首先,要確立兼顧與時俱進和大學實際的選拔理念。其次,要設立專門性選拔機構,明確選拔機構責任和義務。最后則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選拔標準和程序。
與此同時,在大學校長的選拔考核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打破門第觀念和論資排輩的思想,抱著開放的心態接受有能力的社會人員來競聘,聘用憑借實力進入的校長、有做事能力的校長和有擔當力的校長,按這樣的標準來開展大學校長的聘任工作。
4.建立培訓機制
如今大學校長面臨時代、角色轉換以及社會轉型等多重挑戰,大學校長所面臨的職業壓力越來越大,構建職業、系統的大學校長培訓機制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我國大學校長職業培訓中大范圍的政治素質和教育改革培訓已經制度化,小范圍的短期國際培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得大學校長職業培訓機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還缺乏相應完善的制度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建立具有針對性、方式多元化、職業性強的大學校長職業培訓體系,加強大學校長之間的聯系和溝通,開展專業性的學術或職業的論壇交流。
將現有的一些富有特色的培訓項目制度化。如由教育部組織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 “中國大學高級領導研討班” “清華大學校長職業化培訓中心的培訓項目”等,要對這些項目不斷地加以擴充和豐富,建立專門性培訓機制體系。
五、結語
我國大學校長逐步邁向職業化進程,職業資格、職業素質、職業發展等問題備受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校長職業化已成為當今教育界理論工作者的共識,同時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們應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培訓機制,建設完善的政策法規,構建合理的選拔機制。大學校長職業化是校長由行政職務向獨立職業轉化的過程,也是行政權力本位轉向職業能力本位的過程。在聘用過程中應遵守嚴密、規范、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強調公開招聘、競聘上崗、優勝劣汰等,旨在提高辦學效率,實現大學校長自身價值增值和高等教育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英)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4.
[3]王繼華.校長職業化與教育創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劉新才.我國當代大學校長職業化的現實路徑[J].現代教育科學, 2007,(11).
[5]趙文華,高 磊,馬 玲.論現代大學制度與大學校長職業化[J].復旦教育論壇,2004,(3).
[6](美)克拉克·克爾.大學的功用[M].陳學飛,等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7]眭依凡.學府之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