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早教機構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可以促進早教市場的健康和規范運行。然而,早教機構教師面臨教學自主權受限、培訓內容結構不合理、缺乏理論與實踐指導以及處于邊緣化的社會地位等困境。為此,教師本人需要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早教機構需要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與機會,高校應努力為早教行業輸送專業人才,教育管理部門也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早教機構;教師專業化;困境;建議
近年來,關于早期教育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被人們逐漸認識和接受。1998年,北京市出現了中國第一家早教機構,之后早教機構便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涌現。然而,這些收費不菲的早教機構的教育現狀令人擔憂。尤其是一些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偏低,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部分家長還盲目追隨與崇拜,不得不說這對即將到來的二孩們是較為不利的。提高早教機構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需要研究者們予以關注。
一、早教機構教師專業化概念界定
20世紀60年代教師專業化思潮興起至今,其重心發生了重大轉變,現在多以教師的角色或實踐為視點,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專業化”與“教師專業發展”兩個概念在廣義上是相通的,均指教師專業化的過程。從狹義上來說,它們又有一定的區別:“教師專業化”更多地從社會學角度加以考慮,主要強調教師群體的、外在的專業性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更多地從教育學角度,主要指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兩者的視野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出其從關注群體轉向關注個體的特點。自早教在中國興起,早教機構教師一直處于體制之外,其專業化甚至被許多人質疑。然而,近年來,中國教育事業實現穩步較快發展,早教機構也呈現出多地開花的繁榮景象,從大城市發展到中小城市,早教機構的教師也已經成為教師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早教機構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多是身心發展迅速的0~3歲嬰幼兒,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故其工作的專業化性質是應該被認同的。
二、早教機構教師專業化發展面臨的困境
1.教學自主性受限
教學自主性是每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作為教師角色的內在需要,把握課堂,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從中實現內在價值。在早教機構許多教師的教學自主性是較為受限的,他們需要按照機構對他們培訓的那一套模式和程序對學員進行程式化教學,而且還可能有“專家”和領導對他們的教學活動進行評估,評估標準即所謂“是否標準化”。甚至有的早教機構用攝像頭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監控,這也給各位教師帶來不小的壓力,引起他們的反感。至于作為教師應有的創新活動更是難以得到滿足或肯定。更糟糕的是,多數早教機構是直接向研發公司購買課程,接受“一站式”的培訓服務。長期在這種工作環境中,人自身的發展和價值實現愿望被克制,最終只能隨大流。對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而言,他們一旦感到個人的價值無法得到尊重和實現,也較為容易出現倦怠、壓抑和厭煩等情緒。
2.培訓內容結構不合理
合理的培訓內容能提高培訓成效, 切實提高教師的水平,間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迫切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應作為培訓的重點和核心,優化培訓內容結構需要多聽聽教師的意見和心聲。早教機構教師的培訓多集中在工作時間進行,職前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多關于該早教機構的歷史、規章制度、教具教材的介紹等。在職的培訓則包括各種類型課程的環節與流程、課程特色等,多通過分析教學案例、講座報告、集體備課、座談的形式進行。一般而言,教學案例分析這種形式較為受歡迎,內容更貼合教學實際。培訓人員多是經驗較為豐富的早教教師,或者是課程研發人員,在培訓時重心更多放在用什么方法和程序教孩子,卻很少說明為什么這樣教孩子,而且對早教機構一線教師特別需要的關于教育對象特點的專業理論知識、教育理念層次的內容卻涉及較少。
3.缺乏理論與實踐指導
不管是教學活動還是教研工作都需要有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才能促進教師教學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這是各階段教育的共識。早教機構在我國發展不到20年,各早教機構教師的學歷水平參差不齊,其教學也大都處于探索階段,所以其中的差距并不像其他教育階段差距那么大,互相之間可以學習和互補的空間就較少。而對早教的研究也局限于一些早教機構和早教產品研發公司,目前我國各院校也未出現相關專業,早教機構教師這類人才的專業培養便出現懸空現象。雖然進入早教機構工作以后會有所彌補,但畢竟未曾建構專業知識基礎、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對職業的正確認識。這種狀況將有可能對將來的早教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隱患。
4.邊緣化的社會地位
在我國,早教機構教師本身完全處于體制之外,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均不如其他教師,整個社會對其提供的培養機會和支持都是十分缺乏的。早教機構教師的招聘比起幼兒園更為靈活和隨意,我國也沒有針對早教機構教師的統一的專業標準或資格認定機制。許多教師本身對自己的工作也沒有“專業”意識,甚至認為“我并不覺得自己是教師,教師應該是在校園里面工作的”“教師應該有正常的工作和休假時間”。誠然,早教機構教師工作本身的服務型特征較為明顯,本應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體現出一定的公益性質。目前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已出臺實施,可以預見,早教機構將迎來一定的機遇與挑戰,早教機構教師的專業化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三、促進早教機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建議
1.對教師的建議
(1)自我提高。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自學機會和條件。在網絡開放的背景下,我們可利用的資源是豐富的,也幾乎是對等的。作為教師,應該有堅持學習的理念和行動,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并付諸行動。在教學和工作中不斷反思,總結自己的經驗與不足,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水平。這種主動學習的精神能幫助自己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2)積極參加各類培訓。一般而言,為了盡快適應工作,作為初入職的早教教師,獲得的培訓機會是較多的。然而許多較有經驗的早教教師反映,這種機會隨著入職年限的增長會有所減少,而且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也有所減退了。教師逐漸出現職業倦怠,獲得的成就動機會越來越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有不斷前進的機會和力量。
(3)合作及互相學習。比起其他階段的教師學習形式的多樣性和學習內容的開放性,早教機構的教師在一個相對而言較為封閉的系統環境中,需要加強合作學習和互相學習。如可以發揮老教師的經驗優勢,以老帶新;發揮年輕教師的活力優勢,幫助團隊創新出謀劃策。從形式而言,可以開展活動競賽、經驗交流會、一課多教觀摩會,等等,以促進所有老師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和進步。
2.對早教機構的建議
(1)選擇特色優勢課程深入培訓。早教機構之間較少出現像幼兒園生源競爭激烈的現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早教機構多數有自己的特色課程。所以早教機構十分有必要找到自身的特色優勢所在,并就此內容著重對機構內部的教師進行重點培訓,加大培訓力度,尤其是深度。因為有特色是早教機構的品牌力量,而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而開設出許多較為薄弱的課程,這樣最終并不利于口碑和品牌效應的形成。
(2)開設家長培訓課程。家長工作對早教機構的教師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教育的,有時候不是孩子而是家長”這句話已經被許多教育工作者熟悉。為了獲得家長的肯定,早教機構可以推出一些針對家長的講座。尤其在二孩時代到來的時候,早教機構不妨開發出一些經典的家長課程,搶占市場先機,這樣也更容易產生品牌和特色優勢,利于自身發展。
(3)尋求與高校合作的機會。部分早教機構有與高校合作的較為強烈的愿望,以獲得指導機會。但是,一方面,他們缺乏機會認識高校專家和學者;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兩者缺乏信任,早教機構對自身課程依然采取保密態度。其實,早教機構若能持有開放的心態,積極尋求合作渠道,這種信賴可以在交往中逐漸建立起來,而這也將給自己帶來更長遠的發展機會。
3.對高校的建議
(1)開設相關課程或專業。教育部在2011年頒布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在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教師應具有教育幼兒的知識和能力包括“了解0~3歲保育教育的有關知識和嬰兒保育教育的一般方法”。四年多時間過去了,據了解,有些幼師培養機構確實已開設有0~3歲幼兒游戲、0~3歲幼兒保育與教育、早教課程開發與設計等相關課程。然而,其占有比例是較少的。一方面,能擔任這類新課的老師較少;另一方面,相關的教材較少,由于各早教機構的課程都屬于商業秘密,對外傳播得少,所以網絡上和出版物中對此的涉及均不多。并且即使開設了,培養方案中也只有一門,有的學校甚至將其設置為專業選修課。另一種思路是,新增如“早期教育”“嬰幼兒教育”的專業,以培養更為專業的人才為目標,當然,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積極與早教機構進行合作。由于早教機構的數量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從事早教行業,所以高校與早教機構合作是有可能的。而從高校本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出發,他們也應積極尋求與早教機構合作的機會。如可以將其發展為實踐基地之一,以完善自身的實踐教學體系,也為畢業生的就業拓寬道路。
4.對教育管理部門的建議
在我國,對早教機構的監管目前仍然是教育管理部門的盲區,然而作為教育的起點階段,早期教育也應處于教育管理部門的管轄范圍之內。西方許多發達國家,都將其納入教育系統監管體系當中。教育相關部門應加大加強對早教市場的干涉和管理力度,優化早教環境,關注早教機構教師的發展。
目前世界上早教行業最發達的是美國,而筆者從美國的早教發展經驗中得知,發展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需各方積極努力,僅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對我國而言,對專家隊伍的建設及對教師隊伍的建設都迫在眉睫。二孩時代已開啟,需要盡快制訂適合我國的 0~3 歲嬰幼兒發展的保育和教育方案,糾正一些早教機構的錯誤做法,從而為下一代的優質啟蒙教育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2]李 婧.早教機構0~3歲嬰兒教育活動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