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游石窟被譽為“地下金字塔”“世界第九大奇跡”,揚名海內外,但其成因、用途、斷代歷史等業界一直難以自圓其說,它的“開采年代”“開采人”“用途”等留下一連串沒有解開的謎團,探究其原因,由于缺少前期相關檔案資料的詳細文字記載,龍游縣任何古典史籍中也都無從考證,學術研究過程中因文獻史料的不足,使得它成為千年之謎。本文對實物檔案建設的重要性談幾點認識。
關鍵詞:龍游石窟;建立;實物檔案;思考
龍游石窟位于龍游縣城的北面,坐落在面臨衢江江畔的鳳凰山上。鳳凰山以前居住著的是龍游縣小南海鎮石巖背村的村民,村民房前屋后大都有一個小水塘,這些水塘的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當地村民的主要生活用水來源。這些水塘一直以來就是竹林禪寺的放生池,很多水塘里面都有很多魚。1992年村里四位農民為了抓魚,集資1萬元,借來四臺水泵,選擇現在2號洞窟的這個水塘,連續抽了17個晝夜,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一座宏偉的地下建筑群就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龍游石窟被稱為驚呼“曠世奇窟”, 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有的把它比喻成“古希臘的神廟” “意大利地下龐貝城”“古羅馬遺址”。中國工程院王思敬院士面對龍游石窟這處珍貴的文化遺產時曾指出:“無論從科學價值、藝術價值還是從歷史價值等方面看,龍游石窟完全可以與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波蘭的古地下采購礦場等世界上三個著名的大型古地下洞室群相媲美。”歷盡千年滄桑,自然和人為的因素使龍游石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如果龍游石窟的九種說法即九個謎團中,有一兩個謎團能于古典史籍中有所發現,或在空間實物檔案基礎上迎刃而解,那么保留下來的不僅僅是龍游石窟千年后的形態變化,還會反映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技能。不僅能直接地為文化和科學研究提供服務,而且能為勘察、測量、規劃、設計和施工等提供重要的工程科學研究資料,繼而傳承與弘揚這一民族財富。
龍游石窟成為千古之謎,反映了其文化地位相對較高與資料散失多的矛盾,是眾多歷史文化現象共存的問題;龍游石窟的問題不是個案問題,而是一個共性問題。因為其他一些文物保護單位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因此,希望能夠通過這件事引起大家對本地文物保護單位檔案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
一定歷史時期的礦業生產,是立足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與科技水平而開展的,今天對龍游石窟之“謎”的研究與解釋,也需要基于當時的實際情況,脫離檔案的基石,憑豐富的想象,自圓其說,都不符合學術規范,遺產的原真性與完整性無從談起,實物檔案建設很有必要。
實物檔案建設必須遵循其自身的科學規律和要求,來不得半點虛假,筆者以為要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調查研究,強化搜集。資料是檔案的生命,下大力調查發掘搜集散失的資料,有利于專家學者調閱、查詢和交流,體現檔案價值的同時也彰顯實物的自身價值。檔案部門首先要積極主動調查摸底搜集檔案資料的細況,掌握時間斷限,把握歸檔的范圍,區分檔案類別。其次,要制訂切實可行的搜集方案,組織專門人員,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龍游石窟檔案資料,尤其是近些年不該散失的或沒有列入歸檔范圍的檔案資料,從而確保搜集的檔案能系統完整地記錄龍游石窟的歷史,及時、準確、完整地反映龍游石窟的真實樣貌。
第二,積極宣傳,重視信息化建設。平時注重對文物部門檔案工作的宣傳。龍游石窟雖屬文物部門管理,但也是檔案工作的對象。檔案部門有責任從自己的職責出發為保護好龍游石窟盡份力;文物工作雖然和檔案工作的內容不同,二者不可替代,但可以互補,二者結合,無論從保護文物,還是構建檔案的哪個角度,都有利于文物的保管、保護和開發。
第三,系統整理,開發利用。檔案工作細致浩繁,管理石窟的文物部門除對文物檔案進行系統整理外,聲像等各種載體檔案都應進行系統化整理并規范。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龍游石窟進行測繪,不僅對石窟目前的狀況了如指掌,還可及時把握文物若干年后的形態變化,一旦文物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原因受損,還有可能進行精度極高的修復。
在城市化進程加快,地下空間開發日新月異的今天,要抓緊空間實物檔案的建設,不能再將遺憾與空白留給子孫。
參考文獻:
[1]潘海平,張丹丹.龍游石窟面臨存亡危機[N].中國礦業報,2004-09-28.
[2]解 華.淺談云岡石窟的檔案建設[J].文物世界,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