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是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還是對學習的興趣上,每個高中學生之間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根本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即分層教學,這樣才能實現“人人有才,人人成材”的教育理想。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4-22
作者簡介:阮延明(1971—),男,福建南靖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數學分層教學。
一、分層教學的理論指導和依據
(1)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師的教要適合學生的學,而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的教學也應該有一定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組織教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2)分層教學的依據。由于受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程度不盡相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知識儲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的教學只是為了整體成績的提高,根本無暇去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整個班級甚至整個年段采取同內容、同進度、同目標、同評價標準等“一刀切”的做法,這樣的教學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致使優生“吃不飽”,產生學習如同嚼蠟的感覺;后進生“難消化”, 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因而感到學習乏味,進而出現厭學現象,最終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鞏固學生的數學基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分層教學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二、注重對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的分層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綜合性、探索性、邏輯性和應用性等特點。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教師在教學中要更新觀念,不能以題論題,盲目訓練,而應根據大綱、教材要求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制訂共同目標和分層目標,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對于優等生,可以設計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培養他們深刻理解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創新能力;對于中等生,主要促進他們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培養及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后進生,主要加強他們的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提高學習的認識,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 、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
對于每一個新授的知識點,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有的學生能利用新授知識解決課本內的一些基本的問題,有的學生能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起來,解決部分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一部分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出有創意的問題解決方法。因此,作為教師,要精心設計鞏固與拓展新知識的方式方法,讓優秀生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讓中等生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有所提高,讓后進生對新知識有充分的了解。
分層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優等生,提高中等生學習水平,幫助學困生學習。因此,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從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出發,把學習基礎好、接受能力強、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探究能力、能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學生分為創新組;把基礎較好、成績中等、接受能力一般、能基本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具有一定的學習潛力的學生分為潛力組;把思想上消極厭學、學習意識不強、怕吃苦或基礎薄弱、獨立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分為勇敢組。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動態監控,對學生層次的變化和要求及時做出變更,并給予鼓勵和支持。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導方針,是評價和衡量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實施教學分層,應當明確教學目標的層次化,遵循“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的原則。制訂與各個層次學生學習情況相吻合的教學目標,并鼓勵學生向高一級目標發出挑戰。一般情況下可以把教學目標分為識記、領會、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和探究創新等層次。對于勇敢組,必須完成識記和領會任務,盡量完成簡單應用任務;對于潛力組,必須完成識記、領會和簡單應用任務,盡量完成綜合應用任務;而對創新組,除了完成識記、領會、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任務,還要完成探究創新任務。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張杰亭.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理論與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