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字,包括常用的字詞、句式、篇章結構、表達方法、標點符號等,并根據需要恰當有效地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為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除了要堅持長期不斷地積累,還應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系統有效的訓練。對此,我深有感觸,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5-13
作者簡介:武傳躍(1970.—),男,江蘇沭陽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校長,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熟練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能力。作為一線教師,尤其是農村一線教師,對課堂教學改革前沿的各種教學理論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實踐起來也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從學習方法、學習技能的角度去審視《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發現對“朗讀”提出的主要訓練目標如下。
低年級——“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感情是讀訓練的最高境界。但基于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的考慮,把訓練的重點定位在了“讀正確、讀流利”上。在學生不發生“讀破句、添字漏字、倒讀”等現象后,進行“讀出自己的感受”訓練。針對一年級課文都有注音而且課文內容押韻上口易背誦的特點,放手讓學生拼讀、指讀、盯讀、聽讀、齊讀、對讀、個別讀、大聲讀、小聲讀……老師只提出“眼觀其形、口念其音”讀正確的要求,反復誦讀自然就能“讀流利”。在此基礎上,二年級上冊語文又提出了讓學生“講述課文故事”的訓練要求,縱深推進了讀的訓練。這樣的訓練不但很好地完成枯燥的識字寫字任務,而且收到了“一石幾鳥”的效果。如,《酸的和甜的》一課,盡管文章長,識字寫字任務重,但緊緊抓住“讀的訓練”后,學生對課后“讀讀比比”中第二句為什么好,能說出近10種自己的感受。盡管有的有一些幼稚,但這是他們“讀”的結果,不需要老師的千萬次問,苦口婆心的講。
通過第一學段不斷地訓練,到了中年級,新課標提出了“初步學會默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要求,這時逐步把“讀的訓練”重點轉向到“掌握閱讀方法”的訓練上來。盡管我們對閱讀方法的研究、討論還在繼續,但仔細研讀新課標,發現要學生掌握的閱讀方法主要包括:①初步學會默讀,學習略讀;②能初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③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④能聯系上下文,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⑤能在課內和課外閱讀中主動積累詞語、精彩句段,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針對“讀的方法的訓練”,我們曾迷茫過,但通過每堂課確定一個重點訓練項目,就逐漸清晰起來。例如,針對中年級集中安排的古詩詞比較多的情況,在教學的時候重點訓練“能聯系上下文,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這一方法,要求學生讀出詩詞的節奏美,借助字典、詞典、生活積累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到了高年級,“讀的訓練”重點仍然是“閱讀方法的學習和指導”。有了前階段的訓練,這時學生的閱讀很有個性化,我們只是側重于“領悟文本的表達方法”的訓練。諸如各類文章的表達順序、詞語句子的感情色彩及表達效果、對文章內容形式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如,我在教學古詩《春夜喜雨》時,學生通過初讀、結合注釋讀、搖頭晃腦地讀、想象讀、情景中讀、聯系詩人作詩的背景讀……想方設法地讓學生讀了十幾遍后,有一位學生對“花重錦官城”這句中的“重”的理解,不贊成教材上的注釋“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認為應該理解成“花開得多,滿城萬紫千紅”。另外一位學生認為是“花開得鮮艷,水靈靈的”,而不是“花顯得沉重”,因為“細潤”萬物的細雨怎么會把花淋得“沉重的樣子”呢?還認為“好雨”怎么會把花壓得“沉重的樣子”呢?還有學生認為這是詩人滿懷“歡喜”時的猜測,他用“重”的本意不應該是“沉重的樣子”,因為“沉重的樣子”給人的感覺好像是被狂風暴雨打擊后顯得垂頭喪氣毫無生氣,這不符合詩人當時的心情。面對學生這樣的閱讀理解,我十分驚喜,因為這是學生真實的感悟,在我看來這樣的理解是合情合理的,這不就是常說的“語感”嗎?這不是學生“讀”帶來的效果嗎?
“讀”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方法、技巧和途徑很多,但我們認為它的主陣地是在課堂上,檢驗它的標準是學生“讀懂了什么,讀懂了多少”。
參考文獻:
[1]江玉玲.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新天地(開拓教育新天地),2011, (12).
[2]張 慶.提倡誦讀[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