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學校自開發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專業以來,經過了初步探索、總結提高、課程改革幾個階段,并且仍呈現出繼續發展的良好態勢。本文以我國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課程為研究對象,對傳統授課的課程教學改革的實際經驗進行總結性的論述,旨在為高爾夫專業院校的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教學提供一些有益借鑒及參考。
關鍵詞: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F713.5-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3-16
作者簡介:羅 淼(1987—),女 ,湖北武漢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高爾夫產業管理。
1.傳統的高爾夫球桿設計與適配授課模式
課程的設計,主要是遵循高爾夫球桿設計與適配的學科知識系統,以專業知識的完整性與專業邏輯的一致性構成該課程的結構基礎。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課程內容能夠有效地為學生提供高爾夫球桿設計與適配的理論基礎,對學生的實踐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由于知識授課過程以文本模式為主,過多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疏于實踐應用,導致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從而造成學生高知低能。因此,學生與學生家長對這種教育模式都頗有異議,改革課程教學勢在必行。
2.江漢大學高爾夫學院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教學改革措施
(1)課程體系改革。結合企業要求畢業生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較強的應用能力這一實際,將學工一體化教學定位為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力求給學生奠定提高自我能力的基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突出課程教學改革中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優化課程方案,壓縮理論課時比例、加大實踐課程比例,強化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2)授課方式的改革。①課堂授課多樣化。針對學生特點,將高爾夫球桿的設計與適配工藝與高爾夫運動的歷史沿革、高爾夫球文化相融合;將我國高爾夫球運動發展前景與高爾夫球桿需要的市場發展趨勢相結合,并以形象生動的PPT教學課件加以展示,從而提高學生對高爾夫運動的興趣,增強其從事設計和適配高爾夫球桿這一職業的自信心和期望值。②從傳統教室轉到專業化高爾夫球桿工坊教學。在由課程到實踐的改革中,先將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的基礎理論采用文本模式進行集中傳授,并通過筆試強化學生的理性認識。再將課堂轉移到高爾夫球桿工坊的實踐場地,組織實施將文本語言向實踐操作的轉換,把理性的文本知識還原為真實、直觀、可操作的制作過程。
(3)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針對高爾夫球桿制作工藝的特點,首先在文本課程教學階段,指導學生完成對產品所需要的款式、材料、性能、參數等的平面設計,再讓學生在實踐教場完成對自己設計作品的加工制作,并通過模擬高爾夫球比賽場景對學生作品統一進行檢驗,以比對學生的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制作手工是否精準,所制作的產品能否適應將來的市場需要與發展等,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整體實力有全面的認識,準確地查找到自身短板,做到學以致用。
3.課程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效
(1)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得到有效體現。由理論到實踐過程,既不是單純的理論傳授,也不是單純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而是在理論基礎上的實踐,在實踐中完成對理論知識的強化,如此一來,使學生既要掌握專業技能理論知識,又要有相應的實踐能力,促使這一職業學校教學指導方針得到有效貫徹。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清醒認識。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學以致用。當學生將平面理論知識轉化為立體化產品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從中學會思考如何對自己未來職業生涯進行準確定位。而當確定好未來人生發展目標后,會使學生自覺地檢視自己專業知識的薄弱環節,逐漸建立與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相適應的知識儲備體系,并為之努力,從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
(3)為社會培養具備高爾夫球桿制作技能的高精人才。當今世界制造業的競爭,其實是技能人才的競爭。目前出自中國制造的高爾夫球具已占到國際市場份額的90%左右,居世界前十大名牌的高爾夫球桿中,中國生產的品牌有兩款榜上有名。就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行業而言,當下中國仍呈方興未艾之勢。加快高爾夫球桿制作課程教學改革,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技術人才,有助于提升現階段中國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課程行業的技術實力,從而有效促進中國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與國際的接軌,加快推動我國高爾夫球桿設計及適配的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鵬飛.我國高校高爾夫專業教育現狀及其發展前景的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2010,(4):12.
[2]顏建強.數字化設計與適配一體化教學平臺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