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體應用廣泛,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影響,同時也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運用自媒體的優勢,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但同時,也要堅持自媒體的正確導向,避免出現誤導。因此,自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是一項挑戰。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16
作者簡介:李 佳(1989—),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南陽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最近幾年來,互聯網自媒體發展得非常迅速,極大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思考方式、心理健康、行為舉止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考驗,也迎來了新的機會。在自媒體時代,高等教育工作者最值得重視的問題,是怎樣努力發揮自媒體平臺的作用,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一、自媒體的內涵
自媒體又叫“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也就是個性的、草根的、普遍的、自由的信息傳遞者,利用現代先進的方式,向不確定的大部分或者確定的單獨個人傳播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內容的自媒體的全稱。自媒體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
二、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自媒體能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性,大學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自媒體的出現提高了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積極性和自學意識,有利于大學生認識社會,可幫助大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2)自媒體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自媒體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變了原本的教育方式中內容單調乏味,上課形式枯燥無味的缺點。自媒體豐富的材料內容、極高的傳遞效率和查找內容時的快捷方便和結果的準確,把最初較為閉塞、狹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擴大化了。
(3)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原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會受限于時間和場地,傳統的粗糙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非常低。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原本課程教育枯燥無味的方式,轉變了原本在同一個教學氛圍下教學內容多少與講課時間長短的制約,自媒體可以根據教育過程中不同主體的要求,進行獨特的教學內容設置,使得接受教育的個體能夠不受限制的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內容。
2.消極影響
(1)影響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當代大學生對是非的判斷力比較弱,防范意識不太強,對信息內容過多地進行感性的、主觀的辨別。自媒體雖然信息很豐富,但是其中充斥著負面的、虛偽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原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導致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發生扭曲。
(2)沖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權威性。自媒體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話語權提出了挑戰。自媒體帶來的信息內容豐富多彩,新鮮流行,改變了原來教育模式中對學習時效、場地的約束,降低了實效便捷的要求,對傳統的信息傳播者的領導地位造成了威脅,其不單單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也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下降了不少。
三、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協同性
1.自媒體豐富了教育資源
自媒體具有自由性、時效性、國際性的特點,使得人們之間的溝通越來越便捷和快速,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發表言論,接受教育的途徑被完全釋放。自媒體擁有互動特性,將人們原本單向傳遞信息的方式進行了改變,讓高校學生可以便捷自由地查找需要的內容。自媒體具備的一系列特征和特性使得其變成了當代高校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不斷充實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2.自媒體擴展了教育空間
自媒體打破了時間和場地的局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自媒體本身具備的特點,比如自由便捷、方便交流等,讓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從現實生活擴展到虛擬世界,教師通過自媒體平臺在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中的問題時,可以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促使大學生不斷加以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素質。
3.自媒體增強了教育針對性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都是通過課本來進行教育,教學方式單一。但是在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借助現有的信息科技手段把原來的教育模式轉變成雙方互動的形式,這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參加,從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自媒體建立了互聯網非現實系統,參與其中的單個主體都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自己的現實角色,在溝通中也更加方便雙方處于對等的狀態,方便縮短人與人之間溝通時的心理距離。有助于消減高校學生的心理抵觸和隔膜,而且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并開展咨詢和提供指導,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四、自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性的創新機制
1.增強導向性,拉近師生距離
不能對自媒體太過放松,應滿足大學生的正當要求,促使大學生履行應盡的義務。借由新媒體這個載體來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使學生分辨是非對錯,認識正確的輿論方向,把握網絡輿情,進行有效的判斷和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比如,出現熱點事件后,要利用二級傳播的理論,引導大學生掌握話語主導權,以排除不良言論干擾,強化輿論指引,讓大學生可以客觀地看待熱議話題。保持導向性準則,還要提升老師和學生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代表人們針對媒體發出的各種內容時的挑選能力、領會能力、懷疑能力、評價能力、創新和產出能力以及判斷的反饋能力。要注重老師和學生的媒介素養,讓學生能正面地看待自媒體,科學運用自媒體,提升對自媒體內容的辨識能力,分辨是非對錯。老師自身要努力提高媒介素質,合理運用自媒體,妥善管理自媒體,把握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妥善地使用自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增強協同性,打造育人平臺
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使用自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關注各種媒體共同施展育人的效用。比如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提議建設網絡育人平臺的建設方案構建校園網絡社區組織、網絡宣傳教育組織和構建網絡督導人員、評議人員和管制人員團隊。首都師范大學校團委特別委派相關人員構建網絡育人平臺,團委下設自媒體運營中心來推動工作進度,提高工作效果。
同時,要使用各種網絡材料,還要保持線上線下資源互相融合交流,從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運用自媒體能夠解除時空的約束,強化和學生家長的聯系,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發力,使教師、學生和家長形成良好互動,達到教育目的。鄭州大學重視網絡育人這項特色活動的建立和開展,首先在學工部網站開設了“時事周周評”欄目,編輯發表當前大學生對熱點新聞的評論,同時進行具有成效的教育和指引。其次開辟“我的青春故事匯”欄目,對全校學生進行正能量故事收集,并通過圖畫、視頻、文字等方式加以展現。再次,進行“我最喜愛的老師”網絡評比,針對“紅色印象”的主題開展紅色短信比賽、“老電影新感言”紅色微博留言評比等。最后建設和完善輔導員網絡評議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訓學校”的創辦,不斷宣傳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保持貼近性,強化服務功能
使用自媒體這一新媒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體用一體化的原則,不僅要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學生,也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貼近學生生活,堅持從學生角度解決問題,使用學生喜愛的方式,重視大學生熱愛的內容,剔除高高在上的缺點、官僚主義的作風。還要注重服務人教育人的功用,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體現到為學生服務上去。
4.堅持創新性,擴大媒體資源
文化揚棄指的是文化形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否定自我的現象,它表達了伴隨著現實生活的不斷改變,人們在創新文化形式的同時也繼承發揚,兩者互相融合,推動了文化的進步,實現了新舊交替的螺旋式上升的進步過程。自媒體是一種新事物,也是最新的網絡亞文化表達方式,自媒體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要堅持文化揚棄,也就是說堅持正確的道路、理論和制度,堅定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帶進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與此同時,根據自媒體和現代大學生具有的特征,開拓新的資源,用現代大學生喜愛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5.保持民主性,鼓勵學生參與
自媒體時代很難做到限制信息資源,也沒有辦法通過強制性的方式進行控制,作為傳遞信息主體的大眾,每個人都擁有發表言論的權利,但是在數字化的環境下,要開展自由平等的溝通。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的自主性是非常強的,所以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推行民主平等的方式,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滿足大學生的合理需求,并且及時對學生的問題和困惑提供解決策略。
高等院校是我國培育人才的場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自媒體時代下,高校需要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來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本文首先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況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多元化載體的共同合作和載體的應用分析不夠深刻;其次,探討了自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情況,包括自媒體技術的平臺性作用能夠調整和整合信息,并實現自媒體在各個載體中的功能性作用;最后提出了推動自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和推廣方法,建設推廣自媒體應用技術的教學和共同協作的自媒體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針對自媒體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必須在符合自身發展策略和要求的情況下,對自媒體進行構建和管理,這樣才能較好地開展優秀人才的培育教育。
參考文獻:
[1]欒永玉,唐珍名.新媒體平臺下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7).
[2]葉 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念創新研究[J].倫理學研究,2014,(1):131-134.
[3]汪馨蘭,戴鋼書.創新與發展:新媒體環境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4]王國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15,(16):74.
[5]李友富.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協同性的現狀與對策思考思想政治基于“卓越計劃”的視閾[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94-96.